崔亚东认为,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吸毒人员是特殊群体的特殊群体,对这些人除了管理之外,还对他们要有一种特殊的关爱,特殊的关爱就体现在特殊的政策上。
在此环境下,贵州省禁毒委决定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全省禁毒委成员单位正强力推进,实现为期三年的就业安置任务和目标。在贵州,“阳光工程”建设被看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和谐工程”。“阳光工程”实施以来,成功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学可上、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彻底摆脱毒品的胜利和心理依赖,重新找回自我,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落实就业安置,是“阳光工程”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戒毒康复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通过就业使他们有固定收入,找回自尊、找回自信,促使他们增强回归社会的愿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贵州近年来以“就业安置”为核心,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新模式,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符合贵州实际的“阳光企业”,最大限度地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
“挽救一名吸毒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增加一份和谐因素,化解一份社会矛盾。应当看到,吸毒人员也是社会成员,还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落实就业安置,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禁毒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曾经这样说。
“一次吸毒终身戒毒。”这句话道出了巩固戒、断复吸率高的问题,据了解贵州复吸率要达到82%。最大的难度是管控难。“阳光工程”实施以后已初见成效,主要就是实现动态管控率的提升,这些人安置以后相对固定,减少了在社会上的流动,现在是动态管控率达64%,排全国第三。即使管控率高达64%,还有35%左右的人不在正常的管控视线之内。
为使禁毒工作取得效果,贵州省政府逐年加大对禁毒经费的投入,贵州省财政,从2012年到2014年的预算显示,全省将要投入2025万。从2011年6月到目前为止,省级财政投入了1283万,地市投入9000万,共计已经投入 1亿多元。为阳光企业贷款100多万,还有部分的减免税等都已经落实。
此前,贵州省级禁毒专项经费5年内累计投入3950万元。2007年,贵州省政府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生活费、医疗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累计投入1.65亿元,并强化禁毒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
在经费保障上,贵州省政府已有明确规定。对企业规模安排社区戒毒人员50人的,省财政补助15万,县财政同等数量,这就意味着办一个50个康复人员的企业财政给30万前期的补贴。100人以上的30万,地方财政同等30万,那就是60万的补贴。同时,开展“阳光工程”制度建设就需要有一批阳光工程的配套的管理人员,开展美沙酮治疗、教育,平时对他们的管理,做思想工作、疏导工作,企业主要负责劳动生产,这些人还需要专职管理,目前全省已经聘了3000多名禁毒专干,此经费也已纳入财政。
在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底以前,全省88个县(市区)要建成100个“阳光企业”,将全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安置体系,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评价: “四位一体”成社会创新之举 推广需全国立法保障
贵州的阳光工程,主要采取“生理脱毒、身心健康、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措施。崔亚东说,对戒毒康复工作的人来说首先是生存,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无业可就、无事可干、无家可归,那么就无事生非,重新走上复吸的道路,因此首要解决就业。就业就是安身立命之本,通过固定就业使他们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固定收入,有人去帮助、有人去关爱,享受到社会、家庭、亲人对他的关爱和温暖,使他逐步的巩固戒、断,最后才能融入社会。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