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采访结束,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文化采访小分队成员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他们各自谈了关于贵州民族文化体育发展的想法。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综合处处长徐靖:
来到贵州的民族中学,看到了体育文化传承在这里非常受重视,老师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民族体育,已然成为他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虽然条件艰苦,但教练和队员们都能不畏艰难,一干就是十几年,实在令人感动。因此,由衷地希望能继续推广普及,把民族体育一代代传承下去,更好地弘扬贵州的民族体育文化。
贵州省体育局文化宣传信息中心主任王国庆:
采访中我们看到,贵州最原生态、最丰富和最有魅力的民族体育文化,大多在最偏僻和经济不发达的乡村。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已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中央媒体的记者赞叹贵州有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多彩灿烂的民族文化。我想,这正是贵州发展体育旅游和山地户外运动的独特优势。可以把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提升包装,讲究一定的文化仪式,使其更具神秘性、观赏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为体育旅游和山地户外运动注入文化内涵。只有充分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古老的民族体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新华社发稿中心主任周杰:
我们有责任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了解关于自己民族的过去,包括民族体育文化,但所有历史的挖掘和整理都必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以钱是很大的问题。对于贵州来说也是这样。
中国体育报体育文化新闻采编中心主任王静: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已经提高到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同等的地位,在这次贵州行之前对于贵州民族体育项目就有一些了解,希望通过民族体育传承人的故事,去了解这个项目在本民族的过去与未来中所产生的作用。来了之后,觉得贵州的民族体育在很多方面确是可以整理挖掘的,所以非常期待。
人民日报范佳元:
作为文化遗产,必须有意为之,从形式上、内容上有力维持。贵州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想了许多办法去努力达到这个目的,能够看出贵州的少数民族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这个方向是对的,是能够将少数民族的许多文化通过体育这个点带动起来,并保持发扬下去。
中央电视台5频道高莉娟:
因为经济不发达,条件比较差,民族体育项目想要达到和其他省市同样的成绩,在贵州必须付出成倍的代价。这次探访的仙马、瑶山、下司三个地方,每个地方的民族体育都令人影响深刻。像下司龙舟队这样的队伍,只要参加全国比赛必拿金牌,却受制于经费。在今后,有没有可能性引入一些社会资金。
光明日报副主编柳霞:
这里的孩子和运动员确实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民族体育也是一种体育项目,所以办好民族体育运动,挖掘其文化,有利于丰富现代体育运动的内涵。
工人日报体育部主任宋澎:
尽管存在经费上的问题,但贵州人很实在,一句话不说但什么都在做,所以说若干年后贵州的民族体育也一定会有成效。现在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贵州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比较优势,搞一些符合自己资源禀赋的传统民族体育节,并推广到全国范围做成品牌。
华奥星空记者部副主任刘向前:
尽管贵州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对于民族体育发展政策支持的力度还有所欠缺,但至少已经在努力地做了。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很多民族体育,都在慢慢遗失,很多地方连有奥运项目的竞技体育都无法支持。由此可见,贵州对于民族体育是相当重视的,你们有传承人,有体育课项目,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