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优势凸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十五”到“十二五”,黎平县不断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势头强劲。
投资2.65亿元的黎平机场于2005年11月建成并顺利开通黎平至贵阳、黎平至广州等航线,从而改写了黎平乃至黔东南无航空的历史,缩短了黎平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黎平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厦蓉高速、贵广快铁过境并即将建成全线通车,黎洛高速正式通车。
未来两年,厦蓉高速、“贵广高铁” 、三黎高速等建成后,交通这个制约黎平发展的瓶颈将从根本上被打破,黎平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多种资源的黎平将快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大交通带来大机遇,也带来大发展。在新一轮交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黎平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抢抓“三高一快”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对外快捷,对内畅达”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努力建设黎平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为实现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据统计,“十五”到“十一五”期间,为消除交通运输的“瓶颈”,在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下,黎平县投入资金98289.9893万元,先后完成了黎榕公路黎平段的四级油路改造、黎锦公路黎平段的三级油路改造、中潮经德顺至洪州至湖南播阳红色旅游公路等出境道路和岩洞至口江、岩洞至双江、孟彦至地理、尚重至德化等通乡公路的建设。
目前,黎平县境内高速里程90公里。全县县道里程303.187公里,乡道里程130.1公里,均为沥青表处路面,实现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目标。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已建成通车的厦蓉高速公路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交通引领经济,带动产业。
高速和高铁改变了黎平的地理区位,黎平成为从“两高”入黔的第一站。该县紧紧抓住交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富裕农民、聚集人口、推进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围绕建设泛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特色产品供给地目标,坚持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特原则,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注重效益”的要求,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立足城市消费需求和工业原料配套,围绕做大做强“茶叶、油茶、木竹、畜牧、中药材、优质米、果品、蔬菜”八大产业,引进农业新科技、新品种,建设标准化基地,打造农产品系列知名品牌,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的理念,实行最优惠的土地、税收、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特色产业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黎平建成优质茶园12万亩、优质油茶生产基地18万亩,优质稻种植面积15万亩,打造出侗乡春雀舌、侗乡媛雀舌、森绿白茶、九潮大米等自主品牌。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黎平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品牌建设强力推进,一大批骨干品牌企业的规模快速扩张,效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雀舌茶”、“黎平白茶”、“黎香绿茶”、“毛尖茶”等茶产品在“中茶杯”、“中绿杯”及世界绿茶评比活动中先后获金奖、银奖等26个。
黎平县引进和扶持的侗乡米业、霞宇油脂公司等1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有7家。实现总产值3.25亿元,增加值 0.68亿元。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达2万多人,资产总值达到2亿多元。“扬起一个龙头、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在有序推进。
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目标,黎平县通过强化惠农政策、加强基础建设、增强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使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拓大。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489万元,较2002年(98026万元)增长88%,农民人均收入达3939元,较2002年(1338元)增长194%,连续十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万亩茶园
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六大以来,按照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稳步推进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扶持民办教育的理念,在实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三项突破”工程工作中,黎平县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寄宿制工程、危房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
2008至2012年,该县累计投入资金1419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全县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大有改观。校舍建筑面积比“十五”末增加两倍多。同时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全县入学率达到95.3%,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8年“两基”巩固提高和“普实”工作实现双合格;2009年8月“两基国检”顺利达标。
为加快推进普及高中教育,该县印发了《关于印发黎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拨1000万元专款作为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硬件设施建设启动金,2011年,投入1.5亿元,启动了黎平四中建设,今年该校实现了860人的招生任务,使全县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7579人,毛入学率达50%,比“十五”末增加2560人,提高了3.38个百分点。
同时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力度,职校在校学生比“十五”末增加1.5倍。县职校开设有电子商务、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旅游与酒店管理、汽车驾驶与维修、民族歌舞、幼儿教育等专业,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使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2008年以来,全县三本以上录取人数逐年增加,上线人数共计10727人,其中,一本1439人,二本3872人。其中,2008年有2人分别被清华和北京大学录取;2012年,该县600分以上有12人,一本上线214人。二本上线711人,共录取2700多人,教育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前景喜人信心百倍
“十二五”期间,是黎平侗乡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交通带来大开放,大开发带来大发展,大环境带来大干劲。站在新的起点上,只要以黎平会议“三敢”精神为动力,发扬“继承传统、团结务实、敢闯敢干、争创一流”的黎平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第一要求、创新是第一动力、实干是第一作风”的理念,按照以“撤县建市”为目标,营造一个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夯实交通、教育、农业三大基础,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带县三大战略的“1133”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真抓实干,后发赶超,咬定目标不放松,到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12.56亿元,年均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184.23亿元,年均增长50%,工业增加值37.75亿元,年均增长40%,城镇化率40%,农民人均收入8763元,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924元,年均增长9%。将黎平建成珠三角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黔湘桂交界地区经济中心、黔东南州次中心城市、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石光照)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