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靓变十年 十六大以来红色黎平的华丽变迁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9-19 14:31:20  来源:  



黎平县城全景

  富民兴黎伟业奋进发展

  黎平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大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黎平侗乡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不懈努力,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经济建设打破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实现了快速发展。

  “十一五”是黎平县经济步入快车道的机遇期。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66亿元,比2005年增长82.54%,“十一五”年均增长12.79%,比“十五”高2.7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5%、25.7%和12.7%;工业增加值实现3.75亿元,为2005年的1.14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6.46%;财政总收入完成2亿元,为2005年的2.49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8.4%,比“十五”高19.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9亿元,“十一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32亿元,年均增长47.4%,比“十五”高13.8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84元,比2005年增长45.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30元,比2005年增长49.4%,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是黎平经济社会飞速增长的关键时期,2011年黎平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经济主体指标呈现跳跃式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可实现3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倍;工业增加值可实现5亿元,增长1.4倍;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亿元,增长3.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31亿元,增长6倍;财政总收入可完成2.8亿元,增长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1000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940元,增长83%;银行存款余额43.5亿元,贷款余额22.5亿元,分别增长3.6倍和2.5倍。

  随着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旅游环境明显改善,侗乡黎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投资兴业。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黎平县招商引资363亿元,大批企业相继签约落户黎平投资兴业,催生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春天!

  十六大至今,乘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黎平城乡居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黎平这块古老而红色的土地焕发了青春,孕育着新的希望。

  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为加快“工业强县”战略,黎平县紧紧抓住工业这一经济加速发展的引擎不放。加快中潮工业园和高屯工业园规划建设,两大工业园位于黎平县城南北两侧,与黎平县城构成了“一城两翼”的布局,园区规划范围约为31.13平方公里。

  按照以城带园、以园扩城、以园聚工、以工促园的思路,该县全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扶持特色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商品加工,发展建材和电子、服装加工业。从工业用地、用水、用电、融资、扶持政策入手,着力解决工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完善土地及房屋征收搬迁实施办法。

  工业园区成立以来,该县成功引进了深圳市赛亚照明有限公司、侗乡木业、海华木业、五星级宾馆等亿元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园区共协议引进项目(企业)34个,总投资60.2亿元,已履约项目26个,履约率76.47﹪,已履约项目开工率100%,到位资金11.51亿元,资金到位率为19.12﹪,投产项目5个,投产率为14.71﹪。已履约项目入园率为67.65%。其中,今年新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17.7亿元,新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3.3亿元;新投产5个项目,总投资4.97亿元,实现产值9300万元。新产业13个,总投资15.97亿元。

  资本的注入给县域经济带来了活力,上半年,该县生产总值达到12.47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完成22亿元,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增加值完成2.8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两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116%、155%和71.4%。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在全州、全省位次前移,为“撤县建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朝工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十五”至今,黎平决策层加快推进撤县建市步伐,着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产业聚集、壮大县域经济。提出了按照“一城两翼”(一城,即以县城建成区为中心;两翼,县城北部新城区和中潮拓展区)、南拓北连的发展构架,大力筹集资金,加快县城开发建设。全力打造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

  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保护古城区、发展新城区、改造旧城区”的要求,黎平县在短短几年内投资13亿元,实施完成了县城北门新区主干道、机场大道、五开大道、清泉大道、黎阳大道、富民南路、五贵路等重点工程,县城“两纵五横”骨架路网基本成型,道路网架辐射城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纯银、明华、林家井、民航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商住小区异军突起,县城城区从2002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是解放初期的4倍,县城出租车成功换型,公交车开通运营,一大批星级和准星级宾馆、酒店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县城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明显提高。

  今天,在黎平城区的大街小巷、工业园区、居民小区、重点工程施工现场,投资6.2亿元的西门河综合治理及景观建设工程已经在紧张的施工当中,总投资9.7亿元的侗族风情园印象广场、文化路、黎阳北路、文采路、翘街景区、茶叶综合市场及8号地块房开项目等一大批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地施工。让人感觉到这座城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正在加紧建设的南泉五星级宾馆、建材专业市场、县城体育活动中心等重点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工人们的建设激情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一座新城展翅腾飞的羽翼。

  现如今,黎平城内通讯、供电、供水、亮化、绿化等基础功能逐步完善。县城人口从2000年的4.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8万人,城镇总人口已达13.9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9.6%提高到现在的26.34%。

  据了解,今年黎平城市建设计划总投资49.41亿元,将重点实施县城路网扩容建设、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出入口改造、西门河流域景观打造综合治理、保障能力提升、治污、生态环境建设、古城保护开发、宾馆等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地下管网改造等十几个方面的69个建设项目。

  文化旅游成果丰硕

  黎平侗乡素有“侗乡文化之都”的美称,黎平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珠联璧合,是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

  十六大以来,黎平县通过走“保护文化,发展旅游,旅游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发展模式,保护和盘活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帮助侗族群众脱贫致富。从2005年至今,黎平县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保护和盘活当地文化资源,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戏、侗族琵琶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翘街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肇兴侗寨等被评为国家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等荣誉,使该县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侗族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的核心景区,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誉度不断提高,黎平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全省优先重点发展旅游和全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示范县、全国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全球最具潜力的风景名胜区、奥运旅游全球推介魅力目的地等诸多美称,黎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也不断在扩大。

  瞄准自身资源优势,十年来黎平累计投入旅游建设资金5亿多元,完善了肇兴侗寨、堂安生态博物馆、地坪风雨桥、地扪侗寨、翘街古城、石龙山、天生桥、飞龙洞、红军桥等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功能。慕名探寻侗族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据了解,2011年,黎平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84万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62%,乡村旅游收入5.8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77%。全县有“农家乐”70余户,乡村旅馆(旅舍)150余家,乡村旅游餐馆300余家,旅游商品专卖店60余家,参与旅游经营600多户,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旅游间接从业人员1.5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年均收入15000元。

  据悉,2002年到2011年,九年间年接待游客人数从22.4万人次增加到135万人次,年均增长43.2%;其中年接待海外游客从0.3万人次增加到2.5万人次,年均增长26.6%。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从2020万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49.4%;游客人均消费从91元增加到555元,年均增长22.3%。



侗歌申遗

责任编辑:liuchengyu【收藏】
上一篇:州政府督导组到雷山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下一篇:州旅游局率队参加2012厦门国际旅游博览会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