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黔东南州实现“两基”目标;2007年,被国家授予“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实现“两基”目标后,黔东南州上下紧紧围绕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两大主题,围绕“四力”扎实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十一五”以来,黔东南州投入教育建设资金达133亿元,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项目学校1895所,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7.8万人。特别是从2008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现已建成92所寄宿制小学,整合校点446所,并入学生3.23万人,并入教师1459人。同时,加强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建成寄宿制初中229所。到2012年春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达23.11万人,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寄宿率分别为24.32%和69.56%,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寄宿率居全省第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实施,既为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又解决了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机会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为载体,努力构建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
多年来,黔东南州根据民族歌舞、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实际,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体育进校园工作。州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教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有效开展。目前,黔东南州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学校达1047所,其中,榕江县民族中学、黄平县旧州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有14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民族文化教育项目学校,有51所学校被命名为州级民族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在推进工作中,州教育局不间断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会、定期组织民族工艺作品展和民族歌舞大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学校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体育进校园工作。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音乐和体育进入了课间操后,活跃了校园生活,形成了办学特色,同时,也扩大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了民族旅游事业发展。此外,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黔东南地理》、《黔东南历史》两本地方教材,并免费在黔东南州初二年级使用。黎平、榕江等县和学校也组织编写了《简明侗族知识读本》、《长大要当好歌手》、《家乡,我成长摇篮》等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完善了三级课程制度。无论是在全国性的学生艺术展演,还是在区域性的民族文化交流,都有黔东南州民族学生的身影和声音,形成了民族教育的“名片”。 2006年,黄平县黄飘小学9名师生赴京参加全国“双拥”联欢会,演唱的苗族飞歌深受好评,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07年,从江县小黄小学6名学生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演唱的侗族大歌,深受赞扬。同时黔东南州有许多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在全国获奖,充分体现了民族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教育特色。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着力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补充教师。2010年和2011年两年间,黔东南州共招录了2073名义务教育特岗教师;同时,招录了1109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1年,黔东南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分别为20665人、11713人、4013人,师生比分别为1︰18.31、1︰17.06和1︰17.82。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也得到较快提高。2011年,黔东南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达98.81%、99.13%、95.02%;根据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学需要,实施民族文化传承班和免费师范生培养。从2007年起,黔东南州启动了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才培养工程,每年招收100名初中毕业生到凯里学院进行五年专科培养,每生培养费13000元由州级财政负担。同时,从2011年起,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工程,即由州级财政担负培养费用、凯里学院负责培养500名免费师范生,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储备人才;开展针对性的民族师资培训工作。2011年,除了组织“国培”计划培训外,组织少数民族教师450名到西南大学培训;组织黔东南州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培训苗汉、侗汉“双语”教师300人。通过加强教师补充,强化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平台,全力保证学校安全稳定和教育健康发展
黔东南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比例最高、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后,黔东南州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向学生免费提供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落实课时和师资,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黔东南州中考考试内容,开展民族学校校长论坛和民族团结教育小论文比赛等方式,提高广大民族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友谊,激发各民族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为支持州内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州教育局和州民委在黔东南州民族高中举办少数民族高中班,每年招收17个民族乡主体民族学生50名,并免除学费和住宿费,促使人口较少的民族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提高他们今后能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2008年,州教育局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2012,黔东南州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朱鸿峰 谭元炀)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