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我国南方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之一隆里古城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7-30 09:43:14  来源:黔途网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境内,近年来发现一座被誉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之一——锦屏隆里古城。丰厚、斑斓的“多元一体”屯堡文化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犹如一颗镶嵌在黔东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成为我省东部旅游线上的一大奇观。

  隆里古城是明代汉人进入西南地区实行军屯制的产物。古城一带山间开阔,良田千顷,青山环抱,是古时锦屏通往黎平的咽喉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桢在平定古州吴勉义军后,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出发,遣散当地居民,在隆里屯军留守,设置“龙里千户所”,负责管辖当地军政事务,次年即开始大规模筑城垒堡,此后又于永乐年间(1404年)再次修筑,形成现存城址。到了清代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85年,为取“隆盛之意”,把“龙里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

  古城堡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求,是明代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历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筑、旅游价值。 隆里古城从1386年始建至今,已走过600多年的悠悠岁月,其间虽历经数次兵燹火毁,但城貌基本保存完好。

  整座城堡略成长方形,周长1500米,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48174平方米。全城分东西南北四方城片,各城片分别建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南门为“正阳”,西门为“迎思”,北门则闭而不开,在东北角一便门出入。“勒马回头”式的城门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虚实实。城门上都立有戎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用大石围砌,中间夯实泥土的古城墙已残缺不全,城外挖有城壕、架有吊桥,最外层是护城河,河上架石桥,叫护城桥。如今这些古人曾经苦心修建、层层设防的城防工事,大都被历史洗刷殆尽,仅有旧迹依稀可辨,但古人的聪明才智,却给你难以名状的抚慰和温馨,引发你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古城的先民们非常在意文字数字的意蕴,因避讳“十”字与“失”字的谐音,城内所有大小街道都不以“十”字开通,而以“丁”字相连,以求人丁兴旺,城池永固。街道以城中央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往东、往南、往西各有一条大街直通城门,街连巷,巷巷相通,时常令陌生人辨不清方向以致迷路。卵石铺面的花街,镶嵌上各种动物图案,漫步在花街上,既不因雨天而泥烂,又别有一番情趣。这些整洁美观的花街犹如一道奇妙的风景线,给古城平添了几分浪漫。

  古老而富有灵气的吊井更是遍布城中,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据《龙标志》及口碑介绍:“洪武至永乐,住户军民整城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民,七十二水井,凡食货之所需求无不利”。充分反映了当时古城的繁华景象。隆里古城的建筑经历了明代千户所、清代流官府两个阶段,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吸收、融汇汉、苗、侗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今日风貌,可以说是京城建筑和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结合的体现。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便衣驻守菜场抓两抢现行 一对金耳环换来牢役
下一篇:本周我州将出现晴热高温少雨天气 注意预防中暑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