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上吹响芦笙
1992年,杨正平考入贵州艺校芦笙班。学习期间,他先后随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民间音乐家小组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参加国际艺术节。他精湛的的吹奏技艺,博得了国外观众的好评。他演奏的芦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丰收乐》、《欢乐的苗寨》等,还被荷兰、德国的唱片公司录制成CD光碟发行。
1995年,杨正平毕业后被分配到贵阳市花溪旅游集团公司工作。两年后,他考入贵州大学深造。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老师指导,杨正平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并于1999年5月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了“杨正平芦笙独奏音乐会”。他还自行研制出27管改良芦笙,解决了长期以来芦笙转远关系调、近关系调和移调难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鲜花和荣誉接踵而至。1999年8月,杨正平编导的苗族舞蹈《苗人》荣获首届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舞比赛一等奖;2001年11月,他在全国第十一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器乐比赛中获最佳演奏奖;2005年10月,荣获第二届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铜奖;2008年7月,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五届世界合唱节比赛并获得金奖;2010年3月,荣获首届国际民族吹管大赛芦笙类金奖。
十多年间,杨正平走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把芦笙从苗岭山寨吹向了世界。
把传承芦笙的重担挑在肩上
如今,杨正平的芦笙技艺日趋炉火纯青。除了个人表演之外,作为贵州省芦笙研究会副会长、黔东南州音乐协会副会长的他,还担任了凯里市民族歌舞团负责人,从事芦笙教学工作。
有人说,杨正平给芦笙文化增添了自信心。的确,杨正平的成功,让千千万万苗族青年看到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让许多芦笙爱好者找到了追求芦笙文化的路子。
从一个大山苗寨走出的懵懂少年,到穿梭于全国各地演出的音乐人,再到巡回世界各国传播芦笙器乐的文化使者。无论飞得多高,杨正平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是演出还是教学,他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是故乡的芦笙文化滋养了他,给了他腾飞的翅膀。而如何让芦笙文化发扬光大,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
吹芦笙、说芦笙、谈芦笙文化,不论是演出间歇、朋友聚会,还是课堂教学,杨正平都能把芦笙文化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他还有一个计划,为家乡培养更多的芦笙手。“是苗寨的雄鹰,就要展翅高飞。是苗岭的画眉鸟,就要让世界听到苗族的声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