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10年前靠"木头财政"如今"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7-08 14:07:01  来源:  

  文化旅游开发改变了32岁的西江青年侯艳江的命运。在外务工的他,一直梦想当一回老板。2010年,他的美梦变成了现实。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贷款10万在家办起了“侯家庄”,当年收入达60万元,净赚20万元,就地解决12个劳动力就业,接待过许多外国知名人士和国家级美术家歌唱家。

  在侯艳江的记忆中,5年前,西江村的青壮年均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后,西江千户苗寨打造成了4A级景区,成为全州、全省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的标杆,前来西江的游客成千上万,许多人纷纷返回家乡,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开起银饰、刺绣加工店,有的依托景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全村80%的人直接和间接参与当地旅游开发。2011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其中80%来自于旅游业,同时,西江景区提供就业岗位达1500人。

  该县还从西江景区门票收入的15%用于发放农户民族文化保护基金,去年发放保护基金500万元,惠及农户1348户6000余人,户均4000多元,提高了当地农民参与当地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袁刚说,雷山拥有银饰锻造、苗年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国每百万人才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雷山每一万人就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骄傲地说,为全国之最的县份。下一步,雷山将开发以西江、雷公山、县城、郎德为重点的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大环线,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聚群产业作为推动扶贫连片开发的重大举措来实施。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麻江选干部由外地人组织 本地干部当“服务员”
下一篇:今起3天 我省大部分地区仍将继续多晴少雨天气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