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创建“八好”村寨等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昔日“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的茅草屋、树皮屋,如今已焕然一新。有的村寨配备了健身场所,有的建起了民族文化芦笙场,还有的开办“农家书屋”,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据介绍,雷山共筹集资金1.76亿元,目前,该县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61户,惠泽群众2.6万人。
银饰亮起来,家家户户办起小作坊
“进村如进厂,敲得叮当响;人人是巧匠,户户办作坊。”这是10年前西江镇麻料、控拜、乌高等一带银匠村的真实写照。如今,此番景象在雷山随处可见。
过去,虽然该村的银匠们都有一门手艺,生活却过得紧巴巴的,一年赚下来的收入仅够一年的生产生活开销。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兴起,银匠们卷起铺盖,带上家人到北京、贵阳、凯里等各大中城市租房,专门从事银饰品加工,经过几年的打拼,有的在城市建起了银饰楼房,有的靠经营银饰买了小车,还有的开办了银饰公司,生意越做越红火。
43岁的西江镇乌高村银匠艺人顾永冲,2001年在雷山县城租一个门面搞银饰加工,生意做得很火爆。2009年,在银饰一条街购买一栋银饰楼,采取“政府贴息贷款”方式,创立了雷山民族银饰制作有限公司,吸收23名员工就业,还在西江古街开银饰售销店,年收入200余万元。
他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做的都是“订单银饰”,银饰品销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北京、香港等国家和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为做大银饰和刺绣产业,该县先后投入5000万元,在县民族广场和西江修建银饰加工、销售、展示一条街,成立银饰刺绣有限公司,拓宽了投融资平台,引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加盟,投资6500万元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目前,该县直接和间接从事银饰、刺绣等民间艺人达1.5万人,年创产值1.2亿元,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发放万户小老板基金36万元,惠及银饰、苗绣加工企业50余户,进一步激发当地民族企业创新能力。
村民富起来,文化旅游开发乐万家
“以前砍林伐木,刮下树皮来盖房。”想起几年前的情形,54岁的西江村民李显雄刻骨铭心。如今,李显雄利用政府发放的危改资金,把自家的危房改造成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农家乐”,年收入4万元。在西江村像李显雄这样的人家就有10多户。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