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
《天蝉地傩》
据中工网消息 余勇新和他的79名同伴身着民族盛装,手挽手列队舞入国家体育馆巨大舞台,“如同走进自己村的场坝”,灯光瞬间变换,音乐响起,这80名地地道道的傈僳族农民随着音乐节奏跳起老祖宗跳了成百上千年、他们从小跳到今的“阿尺目刮”,看台上掌声、惊叹声四起。
这里是6月12日晚,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的表演现场。彩排时,参加演出的所有队伍中,来自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这支队伍最易分辨,他们肤色最黑,全无粉黛,他们是傈傈族自治维西县的80名地地道道的傈僳族“泥腿子”,绝大部分人“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他们跳的“阿尺目刮”,是维西县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从2006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10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753个项目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10项入选人类口述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这些流传短则数百年,长则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多数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与此同时,从田间地头走到镁光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来自乡土的绚烂演出
在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开幕式表演上,云南迪庆州维西县的农民艺术团并不是唯一一家以“农民”冠名的演出队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农民侗歌队也是由基层“半专业”的演员组成,他们在开幕式晚会上唱起了侗家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大歌的一种,侗族大歌是与“鼓楼”、“风雨桥”齐名的侗族三大国宝,2006年与“阿尺目刮”同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对于此次参加文艺会演开幕式演出的傈僳族农民,黔东南的侗族老乡们算得上见过“大世面”,不仅仅国内举行的各种大型演出常有侗歌农民队的身影,而且还有人走出了国门,在美、日等国参加过演出。
黎平县岩洞镇农民吴金燕、口江乡欧化情等3女3男组合成农民侗族大歌队走上的却是一个与多数同乡不一样的舞台,今年3月,他们在在京侗族老乡的安排下,“空降”京城,辗转京城各个酒吧登台献艺。侗族大歌,这个具有3500年历史的民族之声从他们口中唱出,顿时倾倒了听惯了电子乐、流行歌的观众。
在6月12日当晚的演出中,像“阿尺目刮”、侗族大歌这样的少数民族非遗原生态节目收获了观众最多的掌声。
据介绍,近些年来举行的歌舞晚会上,很多少数民族歌舞节目都脱胎于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常见的“刘三姐歌谣”、“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土家族摆手舞”、“热巴舞”、“傣族孔雀舞”等均是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贵州省代表团参加文艺会演的剧目之一《天蝉地傩》,是将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和“侗族大歌”同时搬上了舞台,在京连演两场,座无虚席。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