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州:把“最大的实践”落到实处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5-22 10:13:04  来源:  

 

    黔东南州把“三保”中心任务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最需要取得的实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建立科学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心一意保增长 科学发展上水平

  该州坚持把抓项目、强基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和具体实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保增长,努力实现化“危”为“机”。

  一是着力理清科学发展思路。通过重点抓住影响和制约“保增长”的179个突出问题,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围绕“推进边际区域合作、加快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建设”的目的,组成州委考察组分赴怀化、柳州、铜仁、黔南等地进行考察;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西南交通大学、省委政策研究室等单位联合开展“黔东南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和战略研究”等工作;制定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十条措施”,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提高了科学发展能力。

  二是着力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按照“工作要做实、措施要做细、调度要见效、督查要到位”的要求,采取“超常规思维模式、超常规领导体制、超常规运作手段、超常规财力支持、超常规监督力度、超常规速度和质量”的“六个超常规”工作手段推进总投资近19亿元的727个项目建设,并下发《关于严格执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廉政建设“十个必须、十个不准”规定的通知》,确保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目前,竣工项目215个,完成投资4亿多元。

  三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扣疑点、抓培训引导,扣特点、抓模式创新,扣难点、抓合同规范,扣弱点、抓服务到位的“四扣四抓”举措,扎实抓好“订单农业”,切实助农增收。如榕江县利用“两高”过境契机,启动建设供粤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天柱县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粮食产业;从江县探索“公司+农户+基地”之路,着力加大高粱种植力度;剑河县引入“养殖户+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截至目前,全州签订“订单蔬菜”1万亩,“订单粮食”12.8万亩。

  四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一保二高三突破”(“一保”即保增长,“二高”即高起点、高效率,“三突破”即从发展思路上谋求突破、从营造氛围上有所突破、从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上予以突破)要求,大力发展能源、冶金等优势产业和实施“亿元工程”,不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资源管理、节能减排、工业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扎实推进工业走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并采取“一周一协调、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总结”和“一厂一策”方式,加力提速全州工业化进程。

  五是着力推进旅游市场化。积极抓好“一会两节”各项筹备工作,加快推进黎平会议纪念馆、肇兴景区二次开发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改进和完善西江等重点景区营运机制,参与申报“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组织推荐少数民族歌舞参加世博会,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六是着力营造优质发展环境。及时成立全州工业振兴与重大工业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齐抓共管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建立健全银政合作机制,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等金融部门签署了485亿元贷款意向性合作框架协议;围绕“转职能、强素质、抓规范、提效益、上服务”的目标,在州政府机关74个单位开展“强基争先、强能创优”岗位练兵活动;建立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努力营造企业优质发展环境。

  千方百计保民生 人民群众得实惠

  该州始终把关注民生、造福于民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千方百计采取富民、惠民、安民,暖人心、感人心、稳人心的有效措施,下大力气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破解就业难题,实现劳有所为。针对返乡农民工达26.93万人的严峻形势,通过采取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服务,扶持自主创业,加强岗位疏导、产业引导等措施,共帮助20.57万人再次外出就业、2.91万人就近就业、2607人实现创业。同时,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采取送观念、送岗位、送平台的“三送”举措,积极开展以“科学发展—青春的选择”为主题的创业就业辅导团走进大学校园活动,认真举办“2009年黔东南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洽谈招聘会”,与企业签订协议、实施“订单培养”,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二是破解住房难题,实现住有所居。按照“进度是关键、质量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要求,在15个县(市)、39个乡(镇)开展危房改造扩大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实施危改2457户,竣工率98.3%。同时,加大财政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扎实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加强对城乡和独立工矿区的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共争取到廉租住房补助资金2.55亿元,开工建设廉租房49.61万平方米9932套;竣工经济适用房22.07万平米,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2700户8640人住房困难;共发放租赁补贴1575万元,受惠群众20421人。

  三是破解教育难题,实现学有所教。按照林树森省长“四个一定要”要求,深入分析和查找“两基”迎“国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认真整改,努力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通过。同时,确定23所小学作为寄宿制建设试点学校,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按照《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和“七有”(有整洁的校园、有较好的教学设施、有卫生的食堂、有干净的生活用水、有安全的宿舍、有方便的厕所、有简易的医务室)要求进行建设。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3183.5万元,14所试点学校已完成撤、并、建工作任务,其他9所试点学校已完成主体工程,有效扎实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破解看病难题,实现病有所医。认真落实州、县(市)配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州参合率达94.67%;进一步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力度,全州参保率达80.3%;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力争今年参保率达50%,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完善全州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全州医院系统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利用活动载体弘扬医护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如州医院积极开展“念好‘五声’、做好‘六一’、实现‘六化’、体现‘八点’和做到‘九知道’”活动,有效密切了医患关系。

  五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有所活。通过筹措资金7645万元开展“安全农资下乡”活动,金融部门发放支农资金近6亿元,有效解决了春耕生产的资金困难等问题;采取媒体宣传、帮助销售等方式,有效解决了133万公斤从江椪柑严重滞销的问题;启动建设1000公里旅游公路、1280公里通乡油路和3000公里通村公路,完成新增中央投资10万人的“人饮安全”工程,先后在零金融机构网点设立33个便民服务点,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全力以赴保稳定 长治久安固根基

  该州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紧紧围绕“解决突出问题”要求,积极采取多项举措,切实把保稳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把信访工作作为有效抓手。深入开展“三级二次”(“三级”即州、县(市)、乡(镇)三级党政领导干部每月1日和15日同时在本级信访部门接待来访群众;“二次”即信访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预接访,再由领导接访)领导接访活动,认真落实“四定五包”(即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信息掌握、包政策落实、包思想疏导、包人员控制、包息诉罢访)责任制,积极推行三级视频联动接访,切实做到信访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科学发展的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是把整治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在全州政法系统深入开展“和谐司法、促进和谐”活动,全面开展清理积案工作,着力化解信访疑难老案和涉法涉诉积案。截至目前,全州已执结2228件,结案率为98.63%,清积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建立健全“四个长效防范机制”(即领导集团牢固树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防范意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单位、小区等为基础,以社区管理为框架的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防范机制;以村民组或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防范机制;公共复杂场所、接边区域、重点单位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防范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下大气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把维护安全作为中心目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安全文明工作建设、执法人员执法力度、初级民工教育四方面工作,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提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积极开展送食品安全法进农田、进企业、进商场、进餐厅活动,并设立投诉信箱,受理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到件件有处理、有反馈,积极营造了公众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是把法制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围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大力实施村民法制教育工程,使农民群众从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喜悦中收获法律知识,使之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杨光勇)

 

责任编辑:dreamlak【收藏】
上一篇:州委书记廖少华回复人民网网友留言(25)
下一篇:廖少华深入企业问计促非公经济科学发展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