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亚运会有哪些看点。
亚洲性格,顶级盛会
四年一届的亚洲夏季运动会,是亚洲规模最大,代表亚洲最高竞技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在世界体育的版图上,亚洲是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很多项目比如乒羽、体操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或是极具竞争力,在亚运会的赛场上取得的成绩,还是具有实打实的含金量的,毕竟竞技场上,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成绩。
此外,相对于面向世界的奥运会,亚运会除了涵盖绝大部分的奥运会项目,还拥有一些具有亚洲特色的非奥项目。本届亚运会设有40个大项,其中32个奥运会项目(只有冲浪作为奥运会项目未能进入本届亚运会),还包括了武术、藤球、卡巴迪等特色项目,这些项目在具备竞技体育的特点和观赏性的同时,更带着亚洲文化的鲜明印记。突出亚洲文化特色,带来亚洲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也是亚运会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孙培原在武术男子长拳决赛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竞技将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本届亚运会上,4年后的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也是亚洲电子竞技领域的先于世界的一种尝试。
当然,由于体育文化传统、人种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一些项目上,亚洲级比赛的竞技水平、观赏性距离像奥运会、单项世锦赛、世界杯这样的世界顶尖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通过这种大型运动会的舞台,这些项目也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普及,正视差距也是积极发展的前提,长期来看,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力碾压?竞争激烈!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亚洲体坛的领跑者。四年前的仁川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收获151枚金牌,再次实现了“霸榜”。可能有人觉得,我们的整体水平在亚洲具备优势,一些项目上拥有绝对统治力,这样的前提下,亚运会的一些比赛显得比较“鸡肋”,没有什么意义。真的是这样吗?
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入场
其实不然,竞技水平的展示,也是我们中国体育形象的展示,背后更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大赛平台的曝光度,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比赛层面,我们在传统优势项目上能有今天的领先地位,是一代一代体育人不懈奋斗所奠定的。
稳定的、高水平的成绩不仅仅是通过训练场上的汗水就能够换回的,运动员需要适应比赛的环境,调节自己的心理,了解对手的技战术特点,熟悉裁判的判罚尺度……这些都是在比赛中才能感受到的。
另一方面,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会一直保持在巅峰,新生代的力量想要捍卫我们过去的荣誉,成为中坚力量,需要积累比赛经验,需要大赛去历练、总结、提高,需要证明自己。
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派出了845名运动员,其中214人参加过奥运会或亚运会,631人未参加过综合性国际大赛,这一比例占全部运动员的74.6%。可以说,亚运会是一次难得的高规格的锻炼机会。比如中国乒乓球队,马龙、许昕、张继科、丁宁、刘诗雯等奥运冠军就没有出现在出征雅加达的阵容中,樊振东和朱雨玲是参加本届赛事的领军人物;中国男篮派出了周琦、丁彦雨航所在的红队,都让更多的年轻队员有了参加大赛的机会,我们的眼光已经放在了更远的未来。
年轻的赵睿是昨天男篮取胜的关键
即便是优势项目,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奖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运动员来到了赛场就自动发放,仍然需要比赛去争取。对手在很多项目上也一直将我们作为竞争目标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亚洲优势项目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危机,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盲目乐观,后备力量不足,结果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
而在另一些项目上,确实还存在不足,在仁川亚运会上,三大球、长跑等项目都留下了一些遗憾,需要我们的运动员凭借实力再去竞争。就拿足球来说,我们都很清楚亚洲足球与世界足球存在着差距,但首先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追赶亚洲顶级水平,再谈日后冲击世界杯。竞技水平的提高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远远不是“从十三亿人里挑出11个会踢球的”这么简单。受益于中超联赛的U23政策,这一次征战亚运会的U23男足已经让球迷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正面对话,备战东京
如果把奥运会比作期末考试,那么亚运会对于中国军团而言,就是奥运周期的“期中考试”。前面提到,本届亚运会覆盖了32个奥运会项目,其中第一时间引入了新的奥运会项目,是一次真正的预演。我们在很多项目上都会与日本韩国的运动员直接对话,很多对手也会出现在两年后的东京奥运赛场上。尤其是准备全力冲击东京奥运会的日本队,在很多项目上都将向中国队发起挑战,比如徐嘉余夺得50米仰泳金牌的比赛中,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名将入江陵介,在短跑、竞走等项目上,日本队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这次亚运会也是与日本队正面比拼,了解对手,做足准备的机会。
所以说,亚运会还是非常具有看点的。无论你是热衷于某一个项目,希望看到精彩的比赛,还是支持自己的偶像,或是期待中国队拿到更多的金牌,亚运会都能满足你。
这两天的比赛中,中国游泳队渐入佳境,让人大呼过瘾,未来几天,田径、乒羽、跳水等项目的比赛纷至沓来,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健儿加油吧!(杨森)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