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新华访谈——袁尚勇:坚持百姓福祉为先 改革行稳致远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12-13 10:12:12  来源:新华网  

袁尚勇: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

  40年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做好贵州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的整体宣传,由贵州省网信办指导,新华网贵州频道推出系列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共话贵州改革开放40周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袁尚勇做客新华访谈,畅谈丹寨县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

  精彩观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丹寨跨越发展40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年,是我们国家加速腾飞的40年,也是丹寨实现跨越发展的40年。40年来,无论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生活水平,还是全县的整体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我这里有一组数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从1978年至2017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664万元增长到31.15亿元,增长了187倍;人均生产总值从138.5元增长到25205元,增长了181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从105万元增长到1.4亿元,增长了133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元增长到8177元,增长了215倍。在这些上百倍增长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大提升,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实在在的大跨越。

  4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这40年来巨变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确实有不少感悟。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从当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围绕为人民谋幸福而展开的。

  创新开展‘四增到户’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支撑

  丹寨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创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尤其在深入分析群众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靶向发力,创新开展了“能力增强到户、产业增效到户、资源增多到户、政策增进到户”的“四增到户”行动,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效果。

  在具体的工作中:

  第一,构建了科学完备的攻坚体系。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丹寨就着力建立健全打赢攻坚战的战斗体系,努力通过改革破解责任不实、指挥不畅的问题。

  一是“一联四包”层层压实责任。创新建立了“一联四包”“五位一体”脱贫攻坚责任包干工作机制,将全县6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划分成36个片区,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联系乡镇,并担任战区指挥长,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其他县级干部包乡镇,县级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同时包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将县领导、部门、乡镇、广大干部职工与全县所有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连接成脱贫攻坚共同体,不脱贫不脱钩,同奖、同罚、共进退。

  二是“四级指挥”级级强化落实。今年以来,为夺取脱贫攻坚最后冲刺的全面胜利,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县、乡、村、组四级指挥体系。县级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执行副指挥长,涉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乡镇前线指挥部由“一联四包”副县级领导任指挥长及副指挥长,由人大政协各一位副县级领导到乡镇蹲点坐镇督战工作,成员由联系乡镇、村的县直部门班子成员和乡镇班子成员组成。村级指挥所由县直帮扶部门的主要领导任第一指挥长,攻坚队长或第一书记任指挥长,村两委干部和攻坚队员为成员。村民小组(网格)成立包保工作组由一名干部任包组负责人(网格管理员),一名村组干部为包组联络员(网格联络员),确保851个村民小组均有2人常驻小组开展工作。

  三是“五定五包”组组网格管理。在全县各帮村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共954人组建脱贫攻坚队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分赴全县161个村居,按照“五定五包”(即定人员包精准、定区域包产业、定任务包落实、定目标包认可、定奖惩包成效)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全面落实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做到脱贫攻坚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脱贫责任压实到每位干部职工肩上,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龙庆洋【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查处民生领域违纪违法案1528件 处分521人
下一篇:新华访谈——罗杰 :打造黔东经济增长极 建设苗侗特色生态现代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