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0日召开的黔东南州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办理月协商会上,一份《关于州政协领导督办的州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办理情况报告》格外引起关注,在截止9月30日已全部办理答复完毕的9件重点提案中,《关于将黔东南州传统苗侗年节定为法定民族节假日的建议》推进落实率达80%,针对提案关于“苗族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开始,侗族年在农历的十一月初一至初三,各放假三天”的建议,已提请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会审议通过并报省批准后施行。
记者从黔东南州政协秘书一科了解到,该提案由裴天宇、刘杰、左鸿钧等三位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指出,截止2015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户藉人口470余万人,其中苗族人口199.3万人,占全州户藉人口42.41%,侗族人口140.1万人,占全州户藉人口29.81%。这里的传统节日有390个之多,这些节日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一方面展示弘扬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调适功能及娱乐项目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同时亦是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幸福指数保持较高的重要因素。
其中,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集会也集中在“大年”进行。“大年”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上十来天。“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欢,共渡佳节。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梳装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
侗年,是侗族节日中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既是侗族人民祭祖,喜庆丰收的盛大节日,又是共同进行娱乐的节日。侗家在过侗年节时,主要吃猪肉、鸡鸭肉、鲤鱼、腌鱼、豆腐等,尤其冻鱼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侗年节的这天早上,先由家长一边烧香焚纸,一边念《侗年吉利词》。接着是敬神龛,放几挂鞭炮,之后,全家人才能吃早饭。过侗年节,当地四乡八寨的侗族同胞汇聚一起,举行斗牛、斗鸟、赛马、吹芦笙、唱琵琶歌等活动,喜过一年一度的侗年节。节日里,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聚集在一起。老少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而取乐;男女青年除此之外,则另有目的--播下爱情的种子,也就是彼此相互认识,初选自己如意的心上人。
鉴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的规定,提案建议:将每年的农历11月初一侗年节定为法定假日,放公休假1天;将每年的农历10月的第二个卯日即“苗年”的“大年”定为法定假日,放公休假1天。
据了解,目前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订草案)中已吸纳该提案建议,在《条例》(修订草案)附则增加“每年农历十月中旬辰日为自治州苗年节,假日三天;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三为自治州侗年节,假日3天”、“自治州纪念日,苗年节,侗年节期间,全州旅游景点免费向州内公民开放”、“自治州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应当受到尊重”等内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正在依法修订中。(杨光乾)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