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春风化雨千山绿 ——黔东南建州60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7-07 12:04:1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 龙传永 潘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理想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魂唤醒,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无声的熏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春节前视察黔东南的时候,在与大学生座谈时动情地说:要鼓起劲来谋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越需要知识的力量,越是要重视教育。

  对黔东南而言,发展教育事业至关重要。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而人才的成长与教育事业密不可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也是保证黔东南发展人才所需的条件。教育是个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行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其水平直接决定了未来黔东南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可以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创新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60年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黔东南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解放前,全州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9%,文盲率高达97.3%,每万人中只有2.7人识字。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影响了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60年来,黔东南州为了兑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承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科教兴州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全州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硕果累累,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软”“硬”兼施 春雨沥沥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基础“硬件”;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民族教育提升质量的核心“软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州在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不断加大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发展,资源配置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如沥沥春雨,滋润着黔东南教育。民族教育逐步迎来投入最多、政策优惠最大、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成了一批教学、生活、活动和卫生设施配套齐全、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的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覆盖了边远民族地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共建共享……“十二五”时期是我州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9.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州教育投入由2010年的33.6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7亿元,年均增加8.67亿元。全州共投入建设资金58.44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的3.9倍。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全州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才76.1282万平方米,生均1.5平方米。2015年,全州中小学校舍面积达631.006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9.84平方米,并且步入了信息化,全州“校校通”和“班班通”覆盖率分别达68%和76%。“软件”投入上,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州专任教师由建州时的5027人,增加到2015年的47087人。仅“十二五”期间新增教师(不含特岗教师)8400名,新招聘特岗教师5121名,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高校引进84名博士。12名教师成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名校长成为全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每年组织全州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8000人次以上,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为黔东南州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无论走到州内哪一座城市,书香四溢、绿色环抱的校园,永远是一道靓丽风景线。它是成长栋梁的乐土,它是放飞理想的摇篮。

  “两基”攻坚 共沐春风

  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年,全州在锦屏召开“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从此“两基”攻坚序幕拉开了。“两基”攻坚给黔东南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全州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义务教育开启均衡发展新征程。

  过去,黔东南州农村小学布局分散,教学点星罗棋布,学校管理薄弱,教学质量不高。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2008年,我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试点,找准了突破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以麻江县为例,从2007年以来,该县在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建设上共投入资金3.9亿元。目前,全县有25所中小学完善了寄宿制建设,占全县中小学的86.2%。麻江县寄宿制的成功改革吸引了毗邻的黔南州各县市学生到此求学。孩子们开心地说:“在学校里,我有一种家的感觉。”

  目前,全州按“十有”标准建设寄宿制学校493所,小学寄宿率达30.8%,初中寄宿率达72.7%,已在各县(市)农村小学完成寄宿制工程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创办,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教育好比两重天”的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在均衡。”

  2015年4月2日,在全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丹寨县代表贵州省在会上介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丹寨模式”的做法与经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黔东南考察时强调,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让所有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上好学,就要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州切实在提升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水平上下了大力气,用了真功夫。“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州学生资助项目实现各类教育阶段全覆盖,资助项目全面增加,资助面全面扩大,资助标准全面提高,全州获得各类学生补助资金和受资助学生分别由2010年的1.18亿元、19.19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8.86亿元、77.70万人次,寄宿制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补助实现全覆盖。学生营养午餐以“3+X”、“4+X”方式,真正确保农村孩子“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春风吹拂着苗乡侗寨。2014年,丹寨、麻江两县率先在全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2015年,凯里、天柱、锦屏三县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黔东南州成为贵州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县市最多的地区。

  砥砺前行 硕果芬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黔东南州迎难而上,在抓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教育工作中,一步一脚印,抓出成绩,抓出成效。

  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由1956年的1716所、在校生198427人,发展到2015年的2846 所、在校生860457人。

  2008年至2009年,全州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仅有44.3%。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7.08%,小学净入学率为99.53%,初中入学率达106.94%,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0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6.1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7.38%;全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1.44%。并于2013年全面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大幅缩小。

  高中教育内涵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州先后有9名学子获高考全省文科或理科状元。2015年,全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达15所,在州内省级示范性高中就读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9.23%。仅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全州有198458名学子被高校录取,迈入大学校门。

  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8月创建。“十二五”以来,学校致力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动学校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探索规模与质量相结合的新路子。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011年的7562人发展到2015年的16230人,其中专科学生由6977人发展到11391人。全州有中等职业学校31所(其中民办9所),在校生63258人。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从1958年8月15日建立的黔东南大学到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批准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黔东南大学)改建为凯里学院。黔东南人民百年梦圆,有了自己的本科院校——凯里学院。2015年至2016年度,凯里学院在校学生已达10244人,留学生90余人。

  如今,我州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成为贵州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县市最多的地区;适龄儿童少年全面接受义务教育;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大幅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深刻感受到了“同在蓝天下、共沐春风里”的教育温暖。

  春风化雨千山绿,桃李满园硕果香。如今,黔东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日中天,正以稳健的步伐,砥砺前行,迈向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州质监局迅速组织开展汛期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
下一篇:刘善平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