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区域强。”这是100多年工业发展进程所展现的客观规律。
黔东南的短项在工业,差距在工业,潜力也恰恰在工业。黔东南就自己的实际状况,抓工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正迈向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可谓反弹琵琶不走调。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州委书记李飞跃在把握全州经济走向上,掷地有声。
“面对贫困和落后这个主要矛盾,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把补齐‘短板’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抓园区、抓工业。”州长廖飞直面困难,毫不畏惧。
全州生产总值完成357.27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6.91亿元,同比增长12.0%;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625.39亿元,同比增长22.5%;财政总收入完成73.62亿元,同比增长10.9%……
这是今年上半年黔东南州交出的经济成绩单。
当前,黔东南正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引入具有创新型的企业,从单纯的制造加工向创新型产业发展,逐步壮大产业集群。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实行在谈项目抓落地、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投产,不断为自治州的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守底线 走新路 转型升级促发展
对林业、煤矿、高载能产业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实施商品材采伐指标减半、取消冶金行业电费补贴、煤矿企业关停并转。这是黔东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毫不含糊。
“这样的举动无疑使我州工业伤筋动骨,但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来看,走出这一步是为了跳得更高。”州长廖飞说。事实上,自我割肉不仅没有让黔东南工业的增比进位没有后退,还向前迈进一步。
理念引领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工业化发展征程中,黔东南清楚地认识到,守住发展与生态的底线,是适应新常态的具体要求,也是黔东南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行商品材指标“减半”政策,积极化解木材产业严重过剩、加工粗放、产品低端等矛盾;2010年以来,黔东南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4户,淘汰落后产能228.05万吨,取消电冶行业政府补贴,逐步告别“两把斧子、两台灶子”。
“新兴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电子企业由少到多……”令人瞩目的黔东南无中生有缔造的新兴电子产业传奇,在凯里经济开发区这片发展热土上华丽上演。
凯里申黔互联数据中心、凯里经济开发区物联网教科产业园、中科汉天下公司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花开苗岭大地。
玩数据、做芯片……这些看似离黔东南很遥远的概念,其实近在咫尺。
“我们从北京过来,回到凯里创业,借助贵州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之契机,仅短短两年时间,从一个初创型的小微企业得以快速成长,这样的优势是在别的地方所得不到的。”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从容地说。
2012年9月,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射频集成电路芯片研发与生产,同时致力于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GSM CMOS射频功放芯片,相比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产品自2013年6月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手机厂商欢迎。
离中科汉天下不远的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向污染“宣战”的企业,它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实行专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高科技中外合作企业。企业专业生产环保产品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装置—碳化硅壁流式蜂窝陶瓷柴油机颗粒过滤器,目前拥有年产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168万升的生产规模。
正式有着这样一批守住生态底线的工业,黔东南在投产中鼓励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生命力,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征程中,创新工业园区坚持实施招大引强,有选择性地引进“高、精、特”优势项目,坚决杜绝高耗能项目。
聚产业 育产能 “链式”发展强集群
从沪昆高速公路凯三段乘车经过的人们也许都会注意到,从剑河往东不远就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式的工厂房区,一边还立有几栋漂亮的木结构建筑。这里正是剑河建筑工业化产业园。
“我们平时住的木房子也能在工厂里面生产。”这是剑河县革东镇李章其感到十分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事实上,黔东南正在将这千百年来的苗侗民居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剑河工业园区已建成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将全部用于引进木结构房屋门窗、地板、灯具、家具等构件生产企业,成为贵州第一个建筑工业化产业园,填空贵州省行业空白,成为中国木结构房屋定制生产基地。
工业园区引进的园方木业的建成投产,将带动黔东南林业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黔东南现代林业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带动一场木质民居建筑生产建造革命,实现特色民居建筑生产建造工厂化、规模化;将带动当地劳动力大幅就业,实现打工就近化、家庭化。
剑河建筑工业化产业园只是黔东南在打造产业集群的缩影。我州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拉粗拉长产业链,这是我州改善投资硬件环境的一个大手笔,更是推动主导工业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诠释。
在这过程中,大力实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工业培育工程。先后引进了凯里申黔互联数据中心、凯里经济开发区物联网教科产业园、贵州立昌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汉天下公司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着力培育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初步打造了凯里药业产业园区、凯里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施秉医药产业园、丹寨医药产业园。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约1%提高到2014年的5.3%。
全州工业园区规划面积60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25平方公里,今年上半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19.48%;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7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14户,入驻率达85%。
随着“工业强州”战略的深入推进,一批独具黔东南特色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迅速在贵州东南部崛起。黔东南将积极探索实施工业4.0,推进电子信息、丹寨装备制造产业园、剑河建筑工业化产业园装备制造和集成建房智能化生产,努力打造贵州工业4.0典范。(杨勇)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