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打造美丽乡村 新型城镇化呈现遍地开花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12-04 13:10:31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从“一枝独放”到“百花齐放”

  ——黔东南州打造美丽乡村加速新型城镇化

  一栋栋农家小院,精美别致,幽雅静谧。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农家。绿色,整洁,就是黔东南乡村给游客的第一印象……

  施秉县望城村,10年前还是一个“有女不嫁望城人,望城干旱饿死人”的贫困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庄变美了,慕名而来的游人不断增多。 “觉醒”后的望城人,紧紧围绕精品水果、乡村旅游两条主线,抓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勾勒出新农村的现代蓝图,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致富小康路,努力打造贵州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从一个落后村变成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生态望城村,是黔东南州美丽乡村建设的鲜活缩影。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今已在黔东南广大农村悄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短短几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城市化的乡村”在黔东南州成为“现实版”。

  【故事一】

  一排排吊脚青瓦、古色古香、依山而傍的苗族居民,处处都弥漫着原生态的古韵风味。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绿色食物,——这是住在城中心的人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在美丽苗岭雷公山脚下西江千户苗寨,这些都唾手可得。近年来,西江立足苗寨实情,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在生态民族旅游优势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利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协调和谐发展之路。

  在黎平肇兴,肇兴侗寨的升级改造完好地保留了侗寨特色,极大地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千年侗寨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依托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当地村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开办起了旅馆客栈、餐饮店和休闲娱乐场所,生活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山水为韵、文化为魂。黔东南州一些独居民族特色的乡镇通过文旅融合大做文章,培育有时代特点、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结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建设生态走廊,使得城乡融入自然,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博物馆与村落文化,串起了一个个“精品村镇”。

  【故事二】

  在麻江县翁保乌羊麻桃花韵农家,唐永兰早早地就忙开了。系好围裙,唐永兰走到屋门口的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菜园旁的大树下,肥美的鸡鸭,听到主人的脚步声,也咯咯闹腾开来。房屋依水而建,河面波光粼粼,河边绿树成荫,真是休闲的好去处。“每天天微微亮,我们就要开始忙,一直到晚上十点钟。到了周末、节假日,更是没得休息时间。”唐永兰说。依托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和乌羊麻美丽乡村的打造,发现游客渐多,他们便办起了农家乐。

  如今,乌羊麻已先后开办了10多家农家乐,生意都很红火。“老人在家办起农家乐,生意好得忙不过来,把在外打工的儿女都叫了回来,在家里当起了老板。”翁保村村支书文德忠说。

  乌羊麻的好山水引来游客万千。尝到甜头的人越来越多,由点带面,渐呈农家乐“满天星”发展的好势头。

  果树变成果园,稻田变成景点,山林变成景区。农村产业链从原来一产正加速和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大丰富了黔东南州农村的产业业态。

  【故事三】

  “秀美山水可饱眼福,农产品可用于果腹,倘若能巧加创意,就可蝶变为‘美丽经济’,吸引城乡游客休闲养生、观光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黔东南州而由此新衍生的大健康产业,就是典型一例。“大健康”这一产业在黔东南州成了富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这儿的空气特干净,让人神清气爽,很适合慢性病的疗养。我们直接喝山泉,泉水软滑可口。”来自广州佛山的刘教授说,他和老伴将会每年来住上一些日子。

  据介绍,随着首届贵州大健康产业在凯里市召开,一些乡村依托自然禀赋资源和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把握发展机遇,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吸引了广州、重庆等地的大量老人前往休闲养老,闯出了一条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

  ……

  这三个故事只是黔东南“十二五”期间,打造美丽乡村的几个典型。

  近年来,黔东南“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可塑性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产业发展型模式。以2014年农业部公布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丹寨县卡拉村为例。卡拉村发挥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办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其产品工艺精湛,扬名海内外,被称为“鸟笼艺术之乡”。鸟笼加工,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生态保护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州“两山”(雷公山、月亮山)地区,剑河县昂英村是该模式的典型。昂英村是以苗侗为主的纯少数民族聚居村,森林覆盖率达97%,是生态观光旅游的圣地。2013年以来,该村围绕同步小康六大类指标,探索打造偏远山区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样板,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质量。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7000元。同类型模式的还有被评为2014年“全国生态文化村”的黎平县八舟村等。

  环境整治型模式。以天柱县赖洞村为例,该村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建筑的改造展现乡村活力,提升乡村形象。从完善乡村功能,改善乡村形象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改造与环境重塑,最终达到助推经济发展,是环境整治型模式的典型。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100元。同类型模式的还有凯里市朗利村等。

  休闲旅游型模式。该模式主要以雷山县西江村苗族文化旅游为代表。西江村着力打造原生态乡村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雷山旅游的一张“名片”和黔东南乃至贵州的旅游品牌,是全州休闲旅游类型的模范,是黔东南州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之一。目前,西江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均达到9600元。同类型模式的还有黎平县肇兴村等。

  文化传承型模式。黔东南是苗族侗族人口聚居地区,是苗侗文化发展的摇篮。文化传承型模式以从江岜沙村为例,该村部落民族文化深厚,以“最后的枪手部落”入选“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是唯一用镰刀剃头的地方,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的民族村寨,被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型。

  社会综治型模式。锦屏县华寨村为例,该村采取“以歌劝和”和“合约管理”等村民民主管理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谋划和制定发展思路,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先后被评为“少数民族社区学习中心”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贵州省“十佳和谐村寨”、“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同类型模式还有从江县占里村等。

  如今,放眼黔东南州大大小小的村庄,绿水青山间少了堆放杂物的柴草,高速沿线的村庄,乱搭乱建的猪栏、柴火棚、杂物间不见了,建起了草坪、凉亭和花园……

  五年来,黔东南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游走在黔东南乡村之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里的乡下环境不比城里差,农民有文化、有幸福感、有自豪感。“农村让城市更向往”渐渐成了现实。(冯哲)

责任编辑:杨平【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州直单位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启动
下一篇:黔东南创新农村片区交警中队管理模式新观察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