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盘点“不能忘却的数字”:8年抗战悄然变为14年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9-04 10:56:5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导读:昨天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经过精心安排,一系列数字意味深长:现场有14个方阵、14声礼炮、140面彩旗、14000只气球;放飞3500羽和平鸽……

  抗战纪念馆两侧人行道各植有4棵银杏树,寓意8年全面抗战。馆前台阶两侧各植7棵油松,寓意七七事变发生地。主馆台阶两组,第一组8级,寓意8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14年抗战历程。这些深刻寓意,表达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郑重宣示。

  14

  仪式现场有14个方阵,包括:抗战老战士、抗战烈士家属、国际友人遗属方阵、嘉宾方阵、少数民族方阵、大中小学生方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方阵、机关干部及各界群众方阵以及140面彩旗方阵等;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象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

  人们发现,习惯上说的“八年抗战”悄然变为“14年抗战”。

  抗战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14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抗日战争。最高领导人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肯定这个史实,对确认历史的真实、促进新的研究和宣传都非常有好处。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据他介绍,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战争时,是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的。另外他认为,14年抗战,这样的官方表态更易与民间认知对接。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9·3

  194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

  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表《政务院规定九月三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通告》。指出每年9月3日,全国人民应对我国军民经过伟大的八年抗日战争和苏军出兵解放东北的援助而取得对日胜利的光荣历史行为纪念。

  1995年9月3日,适逢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晚上还举行了一个有很多中央领导人和抗战老兵参加的大型晚会。

  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今年2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的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这个纪念日,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李泽伟 邹春霞

  3500万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伤亡3500万军民的沉痛代价,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以上。

  199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概略统计:“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有关机构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据近年调查研究的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

  7·7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称有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被拒,遂向中国守军进攻,掀开中国抗日战争序幕。

  8·1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18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9·30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责任编辑:田茂琪【收藏】
上一篇:习近平两月内两去卢沟桥 今年纪念抗战规格往年罕见
下一篇:女大学生吃烧烤被服务员误倒酒精 全身着火烧焦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