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论坛现场嘉宾“抱怨”飞三千公里只说三分钟的话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7-14 09:17:5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记者 周燕玲) 7月12日中午,一场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原生态民族文化分论坛在嘉宾慷慨激昂的发言和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其中,因嘉宾争抢发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旭东教授调侃的“抱怨”到,“飞了三千多公里来到黔东南,我就只得说三分钟的话,我觉得这其实是最不环保的”引起现场一片热议。



论坛现场

  “原生态村寨和可持续发展”、“用生态文明指导区域绿色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基础上的乡市化发展之路”……,这些具有建设性的演讲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

  来自中国林科院的陈辛良博士说,现场八位嘉宾的演讲实际上给我的感觉,这是一场高水平、内容精深并且穿透力非常强的一次论坛,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然而作为黔东南土生土长的人,像今天所谈及到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尤其是知名度很高的,其仅仅是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黔东南还有更多更有内涵的民族文化值得挖掘,他们都还沉睡在大山里面不为人知,比如高山梯田,我个人认为它就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值得深挖。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汪绚则感叹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慑人魂魄,感人情怀。据汪绚介绍从2004年到2010年,每天大概有1.6个古村落村落消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黄土文明的国家,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城镇化的道路要特别注意的是生态文明遗产的保护,那么如何保护生态遗产呢?

  汪绚呼吁政府应该把生态文化的精髓融入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护文明的生态文化,让乡村建设中引入公正公平的福祉,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这样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能说是为了保护原生态,保持传统文化让他们永远生活在贫困中,因为凡是生态文化厚重的地方和环境优美的地方即是一个贫穷的地方,黔东南也一样。

  另外,赵旭东教授在论坛上还表示,这次论坛既有国家领导人,又有国内外各层次专家和学者,但是却缺少了我们真正在生态实践的那些人,并建议下次论坛举办的时候考虑请一些地地道道的农民,告诉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然后再让大家听听他们是怎样实实在在活着的。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顾久:吸取工业文明 保存传统文化 走一条自己的路
下一篇:李文华:保护现有自然资源 与科学技术结合促进生产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