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外籍教师在上课
核心提示:最近几年,在贵州,一个个道德模范走上讲堂,一个个爱心人物和志愿者群体以大爱演绎着道德的真谛,以善行义举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受人关注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话题中,一个个沿海地区大学毕业生投身西部贫困山区当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为我们展示了一代优秀中国青年的政治抱负和梦想。今天,我们带你走进黔东南的榕江认识两位外籍“姊妹花”,她们甘为人类文明的使者,为山区的孩子播撒知识和爱心,为苗乡侗寨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的动人乐章。
镜头之一:一场别开生面的口语课
“山里的妞、山里的娃、山里娃娃喜欢把山爬,江里的鱼、江里的虾,随波逐流远方才是我的家……”
这是榕江县一中高一(20)班的口语课堂,伴着歌声,外籍教师丽娜和依丽娜同时登上讲台,开始了当堂的口语教学。丽娜首先讲授的课题是“成功三要素”,她运用课本知识并结合当地民间故事激情演讲,告诉孩子们要树立生活目标、要克服困难、希望总会属于力争上游的人的道理;随后依丽娜与同学们开展了拼图猜单词游戏,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大家时而激情朗读单词、时而挥动歌单、时而劲舞狂欢,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像这样, 外籍教师同堂讲学、把当地民族民间故事、地方方言带进课堂,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榕江一中的孩子们称赞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杰作、欧洲与美洲完美结合的佳创”。我们了解到,自从榕江一中引进了外籍教师,不同肤色的“外籍姊妹花”丽娜和依丽娜后,她们帮助学校推行李阳“疯狂英语”项目,并在项目上作了创新修补,尤其为该县的教育教学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革命风暴。
镜头之二:创新办学理念 掀起教育革命风暴
榕江县地处黔东南边远地区,南靠黔南三都、荔波,北邻从江、广西。榕江县一中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公办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乡村的少数民族家庭。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学生汉语基础尚且薄弱,学习外语则困难重重。加之,在当地,有条件的都会选择报考州府或省城高中,生源质量成了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一个孩子的出生地会影响他的教育前景,从而影响其未来的选择”。榕江一中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发达城市,超过七成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但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数以千万计的孩子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而即便能进入大学的孩子,多半也是凭理、化作为强项硬撑,大学期间因语言基础学科差构筑的障碍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业研究。而即便能进行深层次学业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本土高层次人才也将流向别的城市,这便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匮乏、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致命通病。
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得构建教育新模式。巩固生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特色教育、提升育人质量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榕江一中校长邱国民在一次到清华大学的短期培训中了解到,北京一家国际人才交流媒介组织正在向全国各地推荐外籍专家,结合国内正在推行的李阳疯狂英语,他毫不犹豫地与这家媒介签订了合作项目。就这样,从2006年开始,学校就陆续招募外籍教师。丽娜和依丽娜是第二批招募到榕江的支教者。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