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浙江发现比甲骨文早千年文字 是否最早文字存疑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7-25 17:04:15  来源:解放日报  

  漫长追寻

  从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国人对更早期文字的追寻从未停止。

  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可甲骨文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商代。再往前的夏代,乃至“三皇五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是怎样的文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所造的字,难道只存在于神话中?安阳甲骨文已是六书具备的成熟文字,有学者认为它的发展演变起码经过了1000多年,它的源头又是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始终困扰着古文字专家们。

  有专家认为,大约距今8000年前出现的陶文,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原始文字。在山东省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陵阳河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组图像,上为圆圆的太阳,下是五个山峰相连的山脉,中间似飘浮的云气,又像是一弯新月、一簇火焰。有学者考证:这些陶文刻画在表面极显著的位置,形体接近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与后来的甲骨文有一定联系。不过这种推测在学界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和北非地区,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甲骨文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弟弟”。找到可与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年代媲美的文字,是不少中国古文字专家的夙愿。

  近10年,声称发现“最早文字”的地方越来越多。2003年,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达8000年。有学者称,如果刻在那些甲壳上的,确实是一种文字的话,很可能是一个改变人类文字史的世界级的发现。

  2007年,有考古学家宣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发现了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

  同年,安徽蚌埠有学者称蚌埠双墩遗址中,发现蚌埠双墩刻画符号,距今约7300年。

  ……

  虽然“最早文字”层出不穷,但坚持甲骨文地位不可取代的学者们认为,这些原始文字,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表意符号,介于符号和文字之间,使用范围也比较狭窄,距离像甲骨文那样成熟、系统的文字还差得很远。他们指出,甲骨文之所以迄今仍被定为最早的文字,主要基于其字音、字义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有音可读、有形可释、有意可解,可以成文,也可以通篇解读。而上述“文字”显然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只能称为“刻画记事符号”,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

  良渚的发现,能否打破僵局?

  “同源”和“多元”

  如果以甲骨文为唯一标杆,寻找最早文字的探索似乎进入了死胡同。确实,现在发现的原始文字,与甲骨文都难以称得上“同源”。

  刘凤君是研究“骨刻文”的专家,他此次赶到平湖,是希望获得佐证自己研究的证据。

  “骨刻文”,是刘凤君2005年鉴定文物爱好者所藏的刻字骨头时发现的,产生和主要使用的时间距今约4600—3300年,比甲骨文早了近1300年。“之所以认为这些骨头上刻划的字符是文字,是因为其符号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重复出现,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

  刘凤君还进一步考证,甲骨文有可能是骨刻文发展到晚期后,出现的成熟文字,归商王室祭祀专用,但同时,传统的骨刻文仍在民间继续流传使用,有些地区可能一直流传使用到两周或更晚期。1981年莱阳前河前村西周墓出土陶上的骨刻文类型字可资为证。如果这一猜想被证实,文字史上1300年的空白就能够被填补。

  根据历史记载,商朝的主要统治区域在黄河和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当时仍是化外之地。既然商代的文字传承有序,那么当时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人民,又使用着什么样的文字,这些文字又来自哪里呢?

  刘凤君是“文化多元”论的支持者。“我们常说的华夏文明,其实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明。文献记载中,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这些人物分属于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骨刻文产生和使用年代与良渚文化处于同时期,如果北方在那个时期出现了骨刻文,那么同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也应该产生了自己文字。”

  刘凤君相信,这次看到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字石钺,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北方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骨刻文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字,是当时原始文字的两大代表,两者之间,正好起到了互相印证的作用。“这些文字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西夏高度发展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把这段‘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良渚文字是与甲骨文完全不同系统的文字,这,有可能吗?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认为:“从目前来看,庄桥坟的良渚原始文字很有可能不与甲骨文同一序列,或许是一种地域文字、部族文字,好比今天的方言。发现它们的另一层重要意义,便是佐证了文字的多元化起源问题,为我们研究非中原系统文字提供了新的内容。”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也是文化多元说的支持者:“一提到原始文字就想把它认作是甲骨文的‘祖先’,这不严谨。地域性的文字,或者是一个部族文字,都有可能出现。只是目前发现的量还偏少,需要发现更多类似的原始文字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说,在5000年前的那个时期,万邦林立,根本没有一个可称为“中国”的中心性实体。如果此次的发现被确认是文字的话,很有可能是中原王朝文明前一个早已湮没的古国文字……

  如果与甲骨文毫无关系,良渚文字就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死文字”,其承续源流也变得完全不可考。但几乎每位专家都认为,这丝毫无损于其被重新发现,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伟大意义。

  刘凤君告诉记者,今天的汉字有多个源头,骨刻文和良渚文字都可能是其源头,只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亡了。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些“死文字”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融汇到了文字的演进过程之中。

  曹锦炎认为,良渚文字很有可能是长江流域独立发源的一种原始文字,是多元的中国文字体系的一部分,而这种多元,随着中华大地上各部族、各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融合,而不断进行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文字。“可以说,探究文字生成、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寻觅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轨迹的过程。这里面还有很多难解的谜,但探索无疑是引人入胜的。”

  “我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够把这些文字都解读出来,从里面读懂先民的思想和情感。”站在自己修复的数千件良渚文化陶器中,梅亚龙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他迫切想了解它们的故事……

  发现一种古文字和把它释读出来同样重要。只有释读出来,才能得知古人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但刘凤君坦言,在现有条件下,释读原始文字,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也不是一时半刻的工作,是十几年甚至于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的工作。“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文字也许永远也无法解读出来。”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长期关注着良渚遗址的发掘进展:“这些东西很宝贵,一定要保存好,以后可作为国家档案来研究。我们这一辈研究不透的内容,让下一代再接着研究。”

  我们的祖先,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将会从埋藏着的历史长河之中被唤醒?

  我们都在等待。

责任编辑:李考平【收藏】
上一篇:专家称中国残存数百野人 最大野人藏身昆仑山
下一篇:女子大闹机场:我要是出事,你们的省长要换了!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