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纸
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
荡舟进入岑巩县省级龙鳌河风景名胜区烂褥河段,眼前别是一番天地,清凌凌的河水在这里陡然转出一百八十度的大湾,画出一方迷人的山水画廊。只见两岸曲笔成山,满眼茂林修竹,山脚岸畔,参差百户人家逐水而居,门前绿波低吟浅唱,叶叶轻舟如梭往来……此境,仿佛是被世人遗忘了的桃源胜地。
在这里,只要稍稍留意,一组反差强烈的镜头画面就会窜入我们的眼帘,那就是两岸一排排现代气息浓重的“小康楼”和古味十足的土窑、木作坊所形成的极不相称的对比。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土窑、木作坊都是用来生产火纸的原始器具,那些“小康房”,则是火纸生产给他们带来的丰厚福祉。
晒竹
烂褥河,是岑巩县水尾镇白水村辖地,古法造纸术在这里代代口耳相传,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今,白水村13个组中的11个组90余户人家在这里沿河从事火纸生产,是岑巩县火纸生产的两个主产区(另一个在龙鳌河上游的羊桥乡龙统村境内)之一。
据当地黄姓侗族老人讲,他们家族先人400多年前从湖南靖县沿着龙鳌河迁徙,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漫山遍野生长着阳山竹(当地又叫棉竹,是火纸生产的主要原料),具备火纸生产的最佳条件,于是定居下来,凭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技艺,在这里从事生产,并把火纸产品通过龙鳌河畅通的商道销往周边地区和湖南等地,获得丰厚回报,从此,黄姓侗族在此世代生息,安居乐业。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