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微观中国”魏婧 报道)导语: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打工去了
我们被留在乡下
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
我们有一个酸楚的名字
叫做——留守娃
妈妈
你说家里盖房子欠了好多钱
还要多久才能还清呢
爸爸
你说要为我攒够读大学的费用
可是上大学还是遥远的事呀……”
这段文字摘自一篇名为《留守之歌》的小诗,作者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方根秀,方根秀小朋友用简单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一个留守儿童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无限渴望。
近年来,留守儿童群体规模愈加庞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全国妇联的高度重视与全力带动下,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并非形式主义,昙花一现,它们的特点在于坚持,坚持为那些留守下来的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关爱与呵护,尽量让他们能够健康向上的成长。
以许镇镇中心小学为例,学校有留守儿童272名,其中有95人父母均在外地打工。这些孩子正值在父母身边扮演“小皇帝”、“小公主”幸福角色的年纪,现在却只能隔着话筒或者长时期的一次团聚才能“享受”到父母的宠爱。
“留守儿童之家” 让留守儿童感受爱的关怀
走进许镇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这里摆放着电视机、乒乓球桌,还有许多儿童图书,室内布置得颜色鲜亮,看起来很温馨。
不经意间,记者被一个“中国邮政储蓄”的邮筒所吸引,为什么在“留守儿童之家”会出现一个邮筒呢?经过询问,学校的一位老师告诉了记者这个邮筒的由来。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