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这一难题,拉通村组管理链条,让村组之间,基层党组织与普通民众之间实现“无缝对接”,黔东南在认真总结凯里市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组设立组级管理委员会、探索组级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于2009年11月在全州204个乡(镇)375个村民小组中开展“组管委”试点工作,实现了自我管理,加强了自我监督,强化了自我教育,加快了自我发展,形成了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
据黔东南州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组管委”采取召开组民大会“公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结合各个村民小组实际,下设公共事业发展、综治维稳、计生与妇女等若干个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组管委”成立后,将原来组长一人的工作分别由现在的多人分担,加强了组级工作力量,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这种由组民选举产生管理自己的当家人的“组管委”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组民的自我管理,实现了从“村官虚治”向“组民自治”的转变,填补了村组管理链条断裂“真空”,解决了组级管理薄弱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在建立了“组管委”的村民组,乡镇党委、政府改变了过去大包大揽的传统管理方式,变“管理”为“服务”,帮助出思路、抓规划、出技术、抓扶持,帮助“组管委”及时解决生产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充分调动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作用。如岑巩县大有乡腊恰畈村三眼井“组管委”在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时,通过群众集体商议、集体决策成立了“绿鑫蔬菜合作社”,吸纳会员32人,带动41户掌握了辣椒、生姜等栽培技术,建立了大棚蔬菜基地24个600余亩,带领群众找到一条发家致富路子。
该州在实施“组管委”试点中,还通过建立健全民主评议、财务管理、组干部任期、离任审计、组务分开等制度,定期向组民或组民代表通报组里的重大情况,从而很好地落实了组民的监督权,增强了组级工作事务的透明度,化解了工作决策的“神秘感”,推进了“组管委”与组民以及组民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黔东南州在农村基层开展的“组管委”治理模式,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变村民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使村民抽象的民主权利具体化,民主监督制度化,有效推动了农村进而推动了全州的科学发展。
干部驻村表决心签名
黔东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长王贵(右二)深入黄平蓝莓种植基地了解、指导蓝莓种植工作。
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苗家女党员通过“一户一技能”培训掌握了鸟笼制作工艺,找到了致富路子。
雷山县丹江镇党高村“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
镇远县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烟农开展生产自救。
图为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党支部组织农村老党员学习。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