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我省着力改善民生创建“幸福贵州”的亮点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4-05 09:14:39  来源:  

 

  金黔在线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民生”一词,其朴素的民本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积极关注民之生计。

  过去五年,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作立足点定位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随着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的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的推进实施,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更好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为群众幸福而发展,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全力创造促进人民幸福的经济增长。”省委书记栗战书精辟阐述发展惠民、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一组数据,为发展惠民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2011年,贵州经济增长15%,创造了20多年来的最高增速,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4%,双双超过GDP增幅。体现GDP转化为居民收入和福利程度的“GDP含金量”,更在全国排名第五。

  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投资650亿元,占了我省财政收入的“半壁河山”。今年,十大民生工程投资增加到900亿元。“民生财政”、“民生预算”,铺就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康庄大道。

  贫穷与落后,是贵州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是贵州当前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惠民,改善民生面临诸多挑战,也由此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第一民生工程”,2011年,我省扶贫攻坚强力推进,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开始向小康迈进。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2011年,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3.45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80元。新建、改造乡镇敬老院180所。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2011年,农村危房改造40.3万户、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危旧房)23.96万套(含货币安置),以及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发放、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的提高,让公平与正义的阳光洒满贵州大地。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发展的机会。2011年,四大教育攻坚工程启动,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完善,一系列扩大就业措施的实施,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创历史新高。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倾听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改善民生方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2011年,来自基层人大代表的建议,促成了提高村医待遇、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救助制度等惠民政策的出台,成为我省着力改善民生,创建“幸福贵州”的亮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五年,切实改善民生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又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抢抓金灿灿的机遇,履行沉甸甸的责任,以“共享式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统一,创造促进人民幸福的经济增长,需要我们进一步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努力做出让群众看得清、摸得实、感受得深的民生业绩,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以进一步激发全省各族人民热爱贵州、建设贵州,推动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州奋力赶超促经济大发展纪实
下一篇:我省举办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培训班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