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消息 2011年,黔东南州生产总值达到390亿元,同比增长17%。如火如荼的经济浪潮中,总有一种力量鼓舞着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总有一种力量和光芒缘自镰刀与斧头的交相辉映。
这种力量来自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近五年,黔东南州各级党组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赢得群众的好口碑,更营造了心齐气顺、同心同德的良好发展氛围,带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理论武装添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黔东南州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首位,视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州委中心学习组带头研读理论文章,带头深入基层作辅导报告,积极撰写调研文章,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学帮学的表率作用。
凯里市工商局以争创“五好党支部”、“优秀党员”、“人民满意工商所”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大力破解学习难题。
黄平县新州镇党委通过开展“五个一帮学共建活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且有效地帮助当地农民创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一场场理论宣讲、一次次思想洗礼,迸发出一朵朵科学发展的思想火花,最终汇聚成增比进位、奋力赶超的实践力量。
干部队伍焕生机
黔东南州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干部竞争性选拔、公开选拔等干部选拔新形式,坚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选人用人中,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优”。
在2011年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中,采取“公推直选”、“两推一选”和”海选”等方式,选举产生3433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和3423名村(居)委会主任。镇远县25个村(居、社区)在村级党组织换届中实行“公推直选”,101个村(居、社区)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配齐配强了以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基层组织队伍;凯里经济开发区工委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结合村两委换届,采取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的方式,选出了群众满意、党员放心的村党支部书记。
2007年以来,黔东南州已下派518名干部赴农村开展党建扶贫和“三进三支”工作;积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先后选聘了308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调整和充实基层党建工作力量,选派211名机关干部挂任211个乡(镇、街道)党建专职副书记,配备211名乡(镇、街道)党委组织干事,安排3304名党建指导员入乡驻村主抓党建工作。
基层组织显活力
黔东南是一块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试验田”,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开花结果”的好地方。
2006年6月,凯里市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小组管理机制,在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组率先开展“村民小组管理委员会”(简称“组管委”)试点工作,实现从“村官虚理”向“组民自治”的转变。2009年11月,“组管委”试点工作在全州204个乡(镇)375个村民小组中开展,创新村组工作模式、组织架构和服务功能,加快自我发展,形成了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镇远县白塘村聂家堰村民小组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动全体组民共同开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每户实现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丹寨县南皋乡以“组管委”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石桥古法造纸、川洞、大簸箕民族风情等资源,拉动大簸箕民族风情旅游发展,实现旅游收入30余万元。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犹如一个个响亮的音符,融汇入黔东南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豪迈乐章,成为来自基层的不竭动力。(吴国桢)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