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外,背靠一座大竹山,前面叫军田坝,西南面的一大片土又名军土,还有一个释迦牟尼洞,有盐库、蜡库、店边、过马河、马道子、古花园、牛场坝、古人墓群等遗址。寨周围的大洞、小洞、云门洞等,古代均住过人。庄园有六条石头铺就的古道通向四面八方。
如此庞大的结构体系,专家学者称,这决不是什么“古庄园”可比的,应该是一座体系完备的古城。
4、超前的环保意识令人称奇。
这里的生态条件原本很脆薄,有好几座山底全是石头,很难找到泥土,但却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有的还处于原始森林状态,数抱大的参天古树不少。
木召村原支书刘德榜说:“这里的古树,还能数出千多棵,有好几棵树龄都已过了千年。”这些古树中有红豆杉、榉木、银杏、枫木、椿树、柏树等。
此地生态为何如此好呢?
据中木召出土的石碑记载,先前,这里的山头也曾遭到过人为浩劫,许多山坡顿时成了“童山”,当地人痛下决心严禁乱砍滥伐的行为,并刻石警示。
那方石碑叫《禁放火烧山碑》(此碑埋藏于木召南一桥边土中,后被发现),碑刻立于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立这块封山育林碑离现在已经百余年了,从碑文可以看出,那时木召人就有了很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得不令人称道。
5、厚重的文化遗存令人赞叹。
这里的文化遗存不仅厚重,而且多彩,形成完整的体系。
佛教文化:在中木召原有的释迦牟尼洞大寺庙、回龙寺及天罡寺(又名天安寺、平西庵)这三大寺庙活动十分活跃。释迦洞大寺庙,民国十三年(1924)被游春山营长烧毁;回龙寺今仍开展活动;天安寺民国三十一年(1942)遭毁,如今民间又恢复开展活动,系陈圆圆出家时所在的寺院。
金石文化:中木召古城石板有大量的石板花纹图案,群众称为故事花,唯独没有方块汉字,其神秘内涵均待破解。比如:古代玉龙图案、夜蝠(蝙蝠)、石礅九朵葵花、六棱角砖、干垒石墙、方块厚砖……图案很多。曾出土殷商石雕牛头、春秋战国时的“V骹茅”、衡权、铜鼓、田字瓷碗底,在刘世胜家屋基旁深下2.5米处出土微雕南瓜形、葫芦形文物,还有两处地窖深2.55米处有碎瓦砾、瓷片、青石料条子岩,还发现古奇窑等等。
文书文化:当地文化部门调查发现,木召村群众家中还保存着清朝康熙年间到民国年间的契约文书,数量很大,有三户人家人均保存契约文书达100余件,红契很多,盖有思州府印、贵州思州府印、思县印和岑巩县印,清朝官印均是满汉双排文,引起各界高度重视;还在成佛岭一农民家中发现有不少古代神佛图案和木刻板(传说为宋代文物纸码板),引起热议。因此,中木召遗址的考古更有其历史价值。
地名文化:有盐库、腊库、店边、马道子、牛场坝、朱楼坡、塘楼坡、古花园、金鱼池、药院、苗坟坡、古人墓、军田、军土、7条巷道、14堵干墙、天子岭、西弥山、轿顶山、凤凰山、王家坪、合基屯等,很特别,很神秘。
故事文化: 12面铜锣、九龙钵、家传钟鼎、三年走不完宫厅堂、地宫藏王印、两根金扁条、夜郎军师总部、拜陈法祖为军师、古人墓藏兵器、卖白腊吓跑来商、过马河、盐库遗址、火烧释迦洞、白果树精、枣子树精、田氏改姓刘氏、刘家感谢田家、成佛岭、48姓、48屯(庄)、干山赌水口、李白12首诗……。
树文化:中木召遗址背后大山,古名大竹山。1958年前有上千株古枫木树、柏子树,今仅存72株,最大一株白果子树(银杏树)胸围5.7米。整个木召,加上古花园、药院等方圆约10平方公里,尚存森森古木,绿荫蔽日,好几处还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当地人认树为干爹干妈等强烈的树神崇拜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建筑文化:木召古庄园除城池宫厅堂石料建筑外,木房及民居房多次惨遭焚毁,原来的民居建筑就像如今的苗、侗、土家吊脚楼、花桥、鼓楼形式。
丧葬文化:木召的丧堂击鼓唱歌风俗,是把白事当成喜事办,将悲哀气氛变成热闹丧堂,这是对人生必然规律的朴素认知,这种素朴的唯物史观值得研究和肯定。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