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文化自觉 民族民间文化迎来多元发展路径(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08 11:50:56  来源:  

  贵州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文化人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20世纪80年代,为编纂《中国十大文艺集成·贵州卷》,贵州动员了上千人的普查队伍,收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出版了《贵州民间艺人小传》、《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等一批书籍。1984年,贵州省开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省文化厅对民族文化村寨展开调查,公布了一批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重点民族文化村镇的保护建设。此外,还在全省开展“艺术之乡”创建活动,至今共评选出“苗族芦笙艺术之乡”等64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12个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与此同时,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也成效显著。1995年以来,贵州省在挪威王国政府、国家文物局及国家博物馆协会的资助下,先后建立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在我省形成了苗、侗、布依、汉等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群雏形。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已经成为贵州各族各界的共识。2003年1月1日,贵州省人大颁布施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是继云南之后的全国第二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几年来,我省有立法权的自治州、县也积极通过立法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法规的实施,使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一开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2004年7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正式成立,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起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任,在推介和保护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省政府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为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保障。

  以濒危项目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保护。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相对比较集中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区相继建立一些传习所、传习基地等,以多种形式开展传习活动。以民间形式组织的各种民俗、节庆、竞技等活动也日益兴起,群众文化自觉意识有所提高。苗族银饰、水族马尾绣、玉屏箫笛等一批传统技艺逐步实现了生产性保护。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核心是树立文化主人意识。从2002年起,贵州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学园、进课堂活动。截至目前,贵州有1531所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有1349所学校开展了苗、布依、侗等语种的“双语”教学,15万余名学生接受了“双语”教学。全省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34个,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文化贵州”呈现的多元文化视界和以文化为视角的多元发展路径,在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与保护历程中可圈可点。其形成的贵州文化波,提升贵州文化自信,让地缘文化进入前所未有的觉醒之中,让贵州文化在山地间激荡悠远的光亮。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受贿33万 还是仅有7000元? 到底该听谁的?
下一篇:2012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高考现场直击(图)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