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后发赶超成果让人刮目相看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03 11:10:03  来源:金黔在线  

  敢想敢试,敢闯敢干,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速度”,在黔东南干部群众口里,如今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这速度那速度,“金钟速度”颇具特色。

  金钟经济开发区,位于国家级贫困县丹寨,长期被视为州里的“吊边吊角”地带,没人想到能在这里发展工业。

  “金钟速度”是怎样实现的?黔东南的同志认为: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变劣势为优势的动力——赵克志省长把丹寨作为帮扶联系点,亲自指导金钟开发区的建设。厦蓉高速贵州段通车,贵广快铁修建,“吊边吊角”变成新凯里南大门。几乎闲置的7000多亩国有土地重新得到了有效开发,带出了一个远期面积超过30多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曾经不被看好的金钟日渐显露吸引力。

  国内生产数控磨床领先的深圳兴富祥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园区,领办装备制造科技园,一年不到,投资6亿多元的项目投产,填补我省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空白。产业链上,一批高科技企业接踵而至。

  而他们填补的另一个“空白”更加引人注目:让客商具有投资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让企业家来办企业。兴富祥公司董事长彭洪富受聘金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以数控磨床项目为龙头,领办装备制造科技园。与他这一身份相同的还有:九鼎公司董事长程捷、甬信投资公司董事长陈烈。客人变成了“主人”,以商招商、主动招商,招商引资雪球越滚越大;政府官员变成了企业“项目经理”,优化环境成为必须尽心尽力的全责。

  四川其亚铝业的入驻历程,诠释着“炉山速度”。

  其亚铝业贵州公司总经理万仕华说:“炉山工业园创建之初,就把具有带动效应、能够形成和延长产业链的企业作为首选,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里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一期投资37亿元,二期100亿元的投资也已开始。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将达300亿元以上,规模超过四川总部,成为贵州最大的铝及铝加工基地。”

  其亚铝业发挥样板引力,炉山工业园相继落户50户企业,园区经济效益从无到有,铝及铝加工、冶金、装备制造、建材、轻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招大商、引高端企业、建产业集群。这些过去敢都不敢想的事,正在黔东南州一桩一件变成现实。

  推进农业现代化,也得放开胆子干,科学闯新路。麻江县坚持不懈发展蓝莓产业就是鲜活一例。

  12年前,麻江县开始引种蓝莓。一步步认清了它的价值,干部群众越来越坚定不移。过去要50元一株向外购买种苗,几年苦心研发,现在麻江自己培育的种苗可以满足全县需求。全县蓝莓面积从10亩实验田发展成2万亩种植基地。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县蓝莓基地规模将达到8万亩,力争建成中国南方蓝莓第一县。生产总部位于宁波的黔甬食品公司,准备把蓝莓加工生产车间整体迁至麻江碧波工业园。

  用新观念研究新问题,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是“试、闯、干”的基础。黔东南州的同志有一个共识:闯新路、寻突破,不能偏离科学发展的观念,不能脱离本地实际。炉山工业园抓大项目的魄力,金钟工业园以商招商的新举,麻江发展蓝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都是诠释这种思路的生动景象。

  综合发展,惠及百姓,创新解决民生问题

  要闯的新路对不对?创新实践是否同群众利益紧密相连?老百姓会在一桩桩实事中去感受和体验。

  2011年,黔东南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0美元,初步实现由解决温饱为主向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重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由不够均衡向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

  小镜头能说明大问题。兴富祥公司10多名员工近来陆续拿到购房、租房合同。他们是丹寨县工业园区建设中“1+1”优惠政策的受益者。所谓“1+1”,是“三化”兴“三农”思路的一个产物,为进城农民和返乡农民工,提供1个就业岗位,提供1套廉租房,既让农民兄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又让快速发展的企业用工有了保障。与之配套,县里10000套安居房正陆续建设和竣工。在赵克志省长的倡导下,“1+1”政策与生态移民政策正相互结合,成为丹寨县“三化”同步的有力抓手。

  在如火如荼的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中,怎样解决“农民问题”,黔东南州大胆探索。

  去年7月,凯里经济开发区清新村村委会和40多户失地农民入股,组建发展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公司在家门口承接建设工程,获得43万元纯收入,拿出20万元分红、交纳全村千余人的合作医疗参保费、修建村小学警务室、球场等公益,其余留存滚动发展。

  创造性地解决“农民问题”,这仅是一例。

  对于近几年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凯里经济开发区财政拨出200万元,设立村级经济发展基金,扶持8个村、1个社区成立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统一规划建设万人集中安置新区。一户一套住房、一户一人就业、一户一个店铺,最大限度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用工业化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走统筹发展的道路惠及民生,政府、企业、农民、居民共同融入“三化”同步的推进过程,黔东南州的探索具备了样本价值。“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富裕、秀美、魅力、和谐、美好黔东南的步伐。
 

责任编辑:tangyunfang【收藏】
上一篇:今后三年内 贵州省妇联将建500所留守儿童之家
下一篇:榕江最后一条通村公路通车 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