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滕矢初与从江演员一起合影
《中国文艺》栏目在推出6期日常播出版的同时,4月30日,还特别邀请了贵州行5个县的50多名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到北京的栏目组做客,录制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周末版节目。这期节目不仅汇集了贵州民间艺术的精华,也讲述了
摄制组在拍摄行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江受邀进京的演员共23人,是5个县人数最多、阵营最大的,有小黄歌手,也有岜沙枪手,年龄最小的17岁,经过2天30个小时的火车颠簸,于4月29日到达北京。
4月30日晚7点,《中国文艺―贵州行》周末版录制正式开始。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国家一级指挥、著名作曲家滕矢初受邀来到现场,作为点评嘉宾。同时还邀请了频道领导以及首都10多家新闻记者观看演出。
800多平米的演播大厅内灯火通明,掌声雷动。侗族大歌、岜沙文化、苗族绝技绝艺、土家山歌、彝族歌舞以及傩戏,5个县的民间艺术家们轮番上阵。此次安排从江表演的节目共3个(其他县只1——2个),分别是《侗族大歌》、《琵琶歌》、《岜沙汉》,被排在第4个县出场。
当来自从江县的吴秋月、贾美兰等20名侗族演员演唱的侗族大歌曲终韵留,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嘉宾和观众。阎肃陶醉其中,一边听,手一边情不自禁打起了拍子。
侗族大歌表演完后,当时主持人没安排阎肃点评。阎肃看了后面接着的大方县的节目后,没有评介,而是说:“刚才主持人还没给我谈侗族大歌的机会,我现在说说好吗?”观众席一片掌声,感叹阎肃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黄侗族大歌的痴爱。主持人孟盛楠连连说:“对不起!阎老师,您说。”
只见阎肃站了起来,滔滔不绝说道:“我在青歌赛和春晚上听过侗族大歌,歌声就像是大森林中淌出来的清泉,飘出来的仙乐,时而如江河奔流,时而如松涛阵阵,无不给人全新的感受。每一次听都有新的感受,在他们的歌声中听到的是清澈,是和谐,浮躁的心马上就能沉静下来,合着他们美妙的歌声一起歌唱。”
美妙的歌声更是深深打动了滕矢初,他接过阎肃的话音说:“平时常听人说,这个音乐是‘天籁之音’,那个歌曲是‘天籁之音’。但我从未评介过什么是天籁之音,今晚听了侗族大歌后,我要说,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阎肃,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写过歌剧《江姐》,写下了《红梅赞》、《绣红旗》等传唱至今的经典歌词,参与策划和创作了十几届春晚和青歌赛,奠定了阎肃在首都文艺界的地位。有人把他比作“定海神针”、军旅艺坛常青树,堪称德艺双馨。滕矢初是一位在指挥、演奏、作曲等领域广受海内外关注的艺术家,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综合素质考核评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滕矢初现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指挥、著名作曲家。
侗族大歌能得到阎肃、滕矢初这二位中国文艺界“大腕”的高度赞誉,令人倍加振奋。节目录制结束后,笔者盛情邀阎肃、滕矢初二位老师在适当时候来从江作客,他们愉快的答应了。
“最美妙的艺术在民间,最丰富的营养在基层,绵绵不绝的原生态艺术生命,以它最淳朴的方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中国文艺》制片人周晓岚感慨的说。据悉,《中国文艺――贵州行》6期日常版和这期周末版将于今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栏目播出,同时还将推出配备英文字幕的亚洲、欧洲、美洲版同步播出。(李田清)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