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黔东南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7-09 10:17:34  来源:  

 

    黔东南日报消息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黔东南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黔东南逐步进入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相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为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黔东南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路子,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发展战略;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作出了“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重大决策;州委八届三次全会确立“坚持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明确了黔东南今后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省委的决策和州委的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全州上下的重大责任,也是全州上下必须统一思想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对黔东南为什么选择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从黔东南发展的历史来看,选择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黔东南发展的历史必然。黔东南森林密布,林业资源丰富,林业在黔东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黔东南的发展与林业息息相关,黔东南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林业的发展史、变迁史。早在明朝初年,朝廷就派遣官员到黔东南征收“皇木”修建北京紫禁城,因锦屏县系清水江、亮江、小江三江之水汇集之地,下通沅江连洞庭湖入长江,是“皇木”运送的黄金水道。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湖南木商开始进入黔东南收购木材,随后,湘、鄂、赣、苏、浙、皖、陕等省和本省木商纷至沓来,竞相经营木业,木材经济繁荣一时。清水江和都柳江沿岸修建的大量码头和现存的锦屏文书都见证了那段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黔东南丰富的木材资源也曾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到2005年的55年间,黔东南共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941万立方米,平均每年35.3万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林业是黔东南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自治州财政收入中占有30%以上份额,锦屏、黎平、台江、剑河、天柱、从江、榕江、雷山8个重点县更是高达50%以上。由于长期大规模地过度采伐,加上政策上的偏差,黔东南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曾一度降至26.7%。1998年以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商品材大量减少,木材产业在全州经济中的支柱作用逐渐丧失,“木头财政”难以为继。

  

    黔东南的发展历史表明,黔东南的兴衰与木材资源的利用密不可分,大量的木材采伐曾带来黔东南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但是过度采伐也造成了森林生态资源的灾难性破坏,最终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采取掠夺开采的方式,走“木头财政”的发展路子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黔东南推进工业化的实践来看,选择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黔东南发展的现实需要。上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三线建设,黔东南相继建成了一批军工电子工业企业,一度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电子工业基地,后因国家布局调整,企业大量外迁,客观上对黔东南工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在木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轻纺、烤烟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成了以凯里棉纺厂、凯里涤纶厂、黄平卷烟厂为代表的一批轻工企业,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这批轻工企业相继破产。在这段时间,木材经济仍然是黔东南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木材产业发展陷入困境,黔东南又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为重点的工业经济体系,高载能工业成为黔东南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到2007年,高载能工业已占到了全州工业比重的93%。高载能工业的发展,大幅度减少了对木材的消耗,相对“木头财政”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除电力外,其他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产业链短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工业发展波动性大、稳定性差。从黔东南1998年至2009年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证实,1998年工业增长13%,1999年降至4.4%,2000年增长13.2%,2001年降至12.5%,2002年增长21.5%,2003年降至13.8%,2004年增长20.5%,2005年降至14.5%,2006年增长17.3%,2007 年增长25.2%,2008年降至11.4%,2009年降至9.9%。

  

    黔东南工业化的进程表明,分散地、粗放型地发展工业,其结果必然形成“大资源、小产业”的格局,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仍难发挥我州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受电价调整、环保政策约束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高载能工业如不能提高产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其发展极其不稳定,且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黔东南具有的比较优势来看,选择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黔东南发展的必由之路。黔东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2.78%,活立木蓄积量达1.1亿立方米,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天然的“氧吧”、自然的“空调”和绿色的“宝库”。黔东南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极具魅力,保存完好的50户以上民族村寨有3922个,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反排木鼓舞、风雨桥、侗族鼓楼和民族银饰、手工刺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誉世界,全州共有39个项目53个保护点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申报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州有26个村寨被世界旅游组织评定为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以苗岭雷公山麓为中心的苗族村寨文化和以黎平、从江、榕江“六洞九洞”为中心的侗族村寨文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黔东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州内雷山银球茶、思州文旦柚、从江香猪、麻江蓝浆果等知名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独特优势,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民族旅游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在“返璞归真”的世界性潮流的推动下,把黔东南打造成国际性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州内重晶石、铝土、钒等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较大,已探明的重晶石储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60%以上,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铝土矿、钒矿等矿产资源也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黔东南是云贵川通往湖南、两广的主要通道,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水路交通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与“珠三角”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将有力地促进黔东南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黔东南的优势资源表明,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有选择地发展我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黔东南必将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走上一条科学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康庄大道。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选择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黔东南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之举。相对于“黄色文明”的农业文明和“黑色文明”的工业文明来说,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随着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能源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的加剧,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反思,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生态现代化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日益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1994年制定并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入本世纪后,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随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提出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地将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细化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行动指针,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变成指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也是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dreamlak【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会在凯里召开(图)
下一篇:黔东南州2010年国税收入实现“双过半”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