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调味面制品的辣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莫名成为了网红食品,伴随着“吃包辣条冷静一下”之类的段子和表情包风靡网络。
但是由于卫生和质量不达标,辣条不仅是段子手的最爱,更是地方食药监部门抽检黑榜中的常客。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调味面制品》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辣条(调味面制品)国家标准“落地”进入准备阶段。
辣条国家标准将出台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17年,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在通报的180起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是主要原因,其中菌落总数超标占68起,甜蜜素超标占30起。
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信息显示,2017年共有4批次辣条抽检不合格,不合格原因涉及菌落总会超标和霉菌超标。2018年以来,分别在食品安全抽检中检出不合格辣条食品共计33批次。
▲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
每经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标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中方便米面制品的规定。辣条中常用的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最大使用量规定为1.6(g/kg)。
《征求意见稿》还标明,调味面值应是以小麦粉和/或其他谷物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用油脂等辅料,经配料、挤压熟制、成型、调味、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具有一定韧性的即食食品。
对于辣条常见的“大刀肉”等类似肉类食品名称的标注,《征求意见稿》要求标签标识中应标明产品真实属性“调味面制品”。
辣条卫生标准此前不统一
每经注意到,由于辣条这种食品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此前在食品质量标准的立法上存在滞后问题,各地的地方法规也不统一。
早在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谭斌研究员就曾指出,辣条产品品类发展时间短、标准建设滞后,这是造成产业安全问题的关键。
▲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
据报道,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于2016年11月正式提出,调味面制品行业要有国家标准立项,由河南省口岸食品检验检测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机构牵头,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制定好辣条的国家标准。据参与专家透露,新标准出台后将会对辣条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
此前关于辣条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各地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出现了地方标准相互“打架”的情况。如按照宁夏的地方标准,辣条为方便食品,不得添加甜蜜素,而依据河南省地方标准,辣条执行糕点类标准,允许限量添加甜蜜素。
辣条年产值500亿元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看似不起眼的辣条,目前年产值竟然能达到500亿元的规模。
据新财富杂志等报道,辣条这种食品,竟然是在20年前阴差阳错被发明出来的。
辣条起源于湖南平江的酱干。《平江县志》中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平江的长寿酱干就被列为宫廷贡品。”1998年洪灾后,生产酱干的原材料大豆出现了大幅度涨价,由7毛多一斤,一下子涨到一块五。
当时市面上最便宜的原材料就是面粉,且供应量也比较充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当地酱干作坊的老师傅们,联合研发了一种面筋小食品。最初这类面筋食品口味与酱干相仿,只有咸味与辣味,而给麻辣加上甜味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自此之后,辣条开始火遍全国。
▲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