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新常态新路径新步伐 黔东南深化改革抓项目产业转型上台阶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8-17 08:45:26  来源:黔东南日报社  


  盛夏时节,放眼苗乡侗寨,山林披翠,天蓝水碧。生态优美清新的黔东南,在吸引越来越多世人瞩目的同时,积极适应新常态,谋求发展新路径,社会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舞动龙头,带动产业集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兴起,引领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全面改革开放……自治州上下正落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在今年两会上对黔东南的殷切嘱托: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走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迎接新常态,深化改革铿锵前行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机遇谋求新变革。面对新常态,黔东南感受到改革发展是如此的急迫。

  一年之前,州工商局在州政务服务中心工商注册登记窗口,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首张新版营业执照,颁发给第一个办理者——贵州财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欧阳旭,使他成为第一个商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大大降低了公司准入门槛,实现了“一元钱办公司”,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

  方便,源于体制机制的变革,政务流程的再造。多部门、多环节,精简为单窗口、单流程;串联审批“退场”,并联审批“登台”;信息化、电子化,让“键对键”替代了“面对面”……

  大道至简,有权不再任性。

  一年来,黔东南上下竞相简政放权,破除权力运行的“堵点”“痛点”、市场监管的“盲点”“暗点”,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汇入黔东南建设。

  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黔东南大地孕育、起航、迸发。

  ——州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343项减至158项,削减54%。

  ——探索“州级零审批机制”,除州政府及州公安、安监、环保、食药监、国土等部门直接实施的审批事项外,其余的审批事项通过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或委托方式由县市直接实施州级审批权。

  ——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投资通过特许经营、合资合作、资产收购、参与改制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省内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项目。

  ——建立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制定了《黔东南州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州国资委监管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黔东南州国资委资产租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运行定期分析调度制度。制定了《企业经济运行调度制度》,实行定期分析调度,及时掌握、解决企业在日常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4年,州政府为企业协调解决重大困难事项20个,其中包括州建总公司被严重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有效化解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

  ——强化国有企业稳增长主体责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组建了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贵州东黎城市投资、贵州苗疆侗乡旅游、贵州贵康民生投资等四个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承担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主战略和民生保障任务。

  从春到夏,从部门到地方,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黔东南源源不断汇聚谋发展、抓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一系列关键性顶层设计,为黔东南新的建设找准目标、探明路径。

  顺应新常态,铆劲发展优势产业

  新常态下的黔东南,需要洞悉世情、国情,更需要深谙省情和州情,需要直面自身的现实矛盾。今日黔东南,虽然随着“两高”的开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但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顺应新常态,亟需新作为。黔东南如何以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环境适应速度之变,追求实实在在、健康可持续的增速?

  一年来,黔东南着眼优势资源,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形态转型发展。

  抓项目,龙头带动,打造产业集群,成为黔东南“产业优”战略布局的主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兴富祥集团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盘点零部件库存,终结普通型无心磨床生产,在三大产品线上全面实现数控化。”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虹告诉记者。至此,兴富祥公司智能制造正式启动,这一发生在德国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即“德国工业4.0战略”在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悄然开启。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感知产业发展大潮,主动适应,率先作为,方能浪遏飞舟,激流勇进。一心打造“中国瑞士”,立志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标准的丹寨金钟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开启智能制造大幕,瞄准以智能化装备、定制化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

  “我们从北京过来,回到凯里创业,借助贵州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之契机,仅短短两年时间,从一个初创型的小微企业得以快速成长,这样的优势是在别的地方所得不到的。”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从容地说。

  黄帝汽车净化器有限公司、中科汉天下公司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花开苗岭大地。以凯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平台,依托贵州全世通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和贵州裕高电子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发展配套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成功引进了富安鸿达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广东珠江开关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入驻。

  来自州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约1%,提高到2014年的5.3%。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逐步下降,逐步摆脱对能矿产业的依赖,能源及原材料加工行业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约30%。

  在凯里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的凯里申黔互联数据中心、凯里经济开发区物联网教科产业园、贵州立昌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汉天下公司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已初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

  上半年,全州省外境内项目到位资金482.84亿元,新投产项目133个(其中续建项目投产101个),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达 95.81%,开工率达到96.38%,资金到位率77.35%,项目投产率达62.41 %,入园率50.10%。

  抓转型,传统产业拓展了发展新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

  抓创新,驱动企业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生态引领转型,坚守两条底线不放松

  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国家战略,更是现实要求。

  即使面临巨大压力,黔东南仍坚持对三大传统支柱工业,实施商品材采伐指标减半、取消冶金行业电费补贴、煤矿企业关停并转等重大举措。主动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以来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4户,淘汰落后产能228.05万吨,取消电冶行业政府补贴,逐步告别“两把斧子、两台灶子”。这在本来工业发展滞后的黔东南,无异于自我割肉,但是破茧成蝶本身就是一个升华。

  在剑河屯州工业园区,剑河园方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全部采购德国林克、迪芬巴赫等公司的先进机器设备,是目前国际行业中设备和技术工艺最先进的木材加工企业之一。公司积极探索并践行在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欠发达山区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农民增收与林地农民转为产业工人离土不离乡的良性发展新路子,以公司120万亩速生丰产原材料基地林为基础,采取以旧木料置换新成品和国外进口原材料等方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取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林业资源供给,构建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4月,一纸文件从省政府发出:批准在黔东南州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

  这是全省首个以民族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省级示范区。

  这标志着,黔东南将正式朝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的:将洛贯打造成沿海入黔“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目标迈进。

  去年12月,贵广高铁开通;今年6月,沪昆高铁运行。黔东南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和李克强总理考察黎平时的谆谆嘱托,把握省委省政府的最新战略布局和陈敏尔书记的殷殷关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我州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核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镇远古城、雷山西江、黎平肇兴等景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体验、休闲、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迅速升温。有力带动与之相配套的种植养殖业、旅馆餐饮服务业、旅游小商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园中园”,着力抓好专业产业园建设,以万潮苗侗医药产业园为平台,按照“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苗侗医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大健康民族医药养生产业。以贵州立昌动漫、凯里斗牛城等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开始崭露头角,全州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样在今年的春天。黔东南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申报获得成功,这是黔东南首个被冠以“国字号”的园区。园区包括:施秉县牛大场镇中药材产业园核心区,麻江县龙山镇有机蓝莓产业园核心区,天柱县社学乡优质油茶产业园核心区,榕江县古州镇特色蔬菜产业园核心区,岑巩县注溪镇杂稻制种产业园核心区,五个核心区共规划面积3万亩。

  以绿色生态为特质,黔东南扎实推进“六个百万工程”(百万亩精品水果种植、百万亩商品蔬菜种植、百万亩稻荷鱼生态种养、百万亩中药材种植、百万亩高标准木本油料作物种植、百万头规模特色养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预计上半年完成增加值38.47亿元。

  据来自黔东南州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信息,全州50个省级农业园区,今年前五个月累计实现总产值27.45亿元、实现销售总收入22.44亿元、总销售利润10.4亿元。

  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黔东南,是中央、省委领导的重托,是黔东南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的担当,是450余万黔东南人民的期待。黔东南人将只争朝夕、奋力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演绎出一幕幕后发赶超、转型发展的动人故事。 (吴会武 杨勇)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我州开展全省项目观摩会黔东南州观摩路演活动
下一篇:陈应勇副州长到岑巩县开展安全生产暗访督查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