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福建日报:子女们回归探望父母请把“心”带上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0-14 11:46:59  来源:福建日报  


  又是一年重阳节。当“常回家看看”已明文入法、家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子女们回归探望的身影时,许多老人更期待的是让孩子们的“心”也回家,渴望在心灵的交流中让内心世界得到关爱。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回家的便捷度在不断提升,有时坐上高铁、开上私家车,三两个小时内就能回到父母身边。然而“身”已归家,“心”却时常游离在外,惦记着工作、挂念着“朋友圈”,太多琐事的牵挂挤占了人们与父母交流的“心灵通道”。有时候一大家子团聚时,不少人会忙着与同辈亲属聊工作、谈时事、拓展人脉资源,老人们却只会在一旁开心地笑着、静静地听着那些陌生而难懂的话题。那一刻,即使子女就在身边,老人的内心依然孤独。

  “常回家看看”虽已入法,但由于缺乏执行细则,其更多发挥的还是倡导式的“象征意义”。然而当探亲休假的权利与带薪休假难题相捆绑而难以落实,无法得到法律的指导和保障时,多数人的“回家”只能是那么的匆忙,忙到“身已至、心仍远”,甚至不能静下心来倾听老人们打了无数遍腹稿的“心里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年节“法定”与否无非是种形式。真正能让老人感到温暖的,还是子女“心对心”的关爱。

  常回家看看,需要“身”的行动,更期待“心”的回归。给忙乱的思绪按下“暂停”,好好陪老人们走一走、聊一聊,谈谈内心的想法、听听真实的牵挂,让父母感受到触碰内心的真诚关怀。只要“心”到了,即使是一个电话,都远胜于例行公事的“快闪式回家”。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为省车费钱回家 南京市一市民打的逼停公交车
下一篇:河北土地农机深松:亩均增产粮食百分之十至十五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