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90后”青年的美丽“留守” ——“我们贫穷,我们奋斗!”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7-17 11:19:00  来源:  

  “井”“塘”牵连,实施“千日计划”

  高德敏有一位“铁哥”叫杨超,他俩是初中同学,同年出生,都是农村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意气相投,同病相怜,相约“打老庚”(农村结拜兄弟)。

  14岁那年,因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羊桥土家乡羊桥村杨超辍学南下打工。

  16岁的高德敏,由于家庭贫困,感到读书出路不大,高二辍学外出打工,途中萌生创业梦,邀请杨超加盟,得到杨超响应。

  从2008年起,不到18岁的两名“90后”青年,怀揣创业激情与梦想,回到家乡创业,先后养殖过野鸡、中药材、西瓜等。

  两名青年的创业行动得到高德敏的父亲高文兴的大力支持,他把自己经营的几十亩农场让出一部分做他们的创业实践基地,并指导他们从事管理和经营。

  在高文兴的帮助带动下,两名青年尝到了创业的艰辛与快乐。

吃住在生产一线
吃住在生产一线
与工人一起劳动
与工人一起劳动
 

  2012年,有了一定积蓄与经验的两名青年创业的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把村集体的200多亩荒山全部承包下来,实施一个“千日计划”。

  这个计划的大致内容是:3年内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一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至少解决200名以上当地留守妇女就业。

  由于发展的产业规模过大,投资成本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初的预想。他们想到过去亲人朋友那里借钱,想到去银行借贷,但看到他们那么年轻的面孔,大都拒绝向他们伸出援手。

  产业投资不能停,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紧急关头,他俩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兵分两路,一个外出打工,一个留守经营。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使他们的产业发展顺利走到了今天。

  “我兄弟在广东打工,就像在城市掘了一口水井,我在农村山上留守经营,好比挖掘一口池塘,只要井水不干,我这池塘中就会有水,创业就能顺利进行。”高德敏这样比喻他们的合作创业关系。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凯里市全力打响全国首个银饰刺绣专业展会品牌
下一篇:台江巫梭“7.15”寨火救灾纪实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