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召开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1-22 08:49:46  来源:  


 

  报告指出,2012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团结奋进,负重赶超,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发展加快、后劲增强、民生改善、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93亿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8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49亿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16亿元,同比增长14.8%;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7亿元,同比增长60.9%;财政总收入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4805元,同比增长23.8%;雷山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预排位中,由全省第59位上升到第55位,全州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

  报告指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展现新活力。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投入资金6120万元,完成八一水库、排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鸡鸠水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永乐防洪堤等一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完成丹江党高、达地达勒等10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1.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沟渠防渗改造134公里,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800亩。累计投入资金3754万元,实施大塘九十九、西江干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285亩。累计投入资金2822万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92个。完成人工造林7000亩,低产林改造9500亩。二是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全年粮食总产量4.44万吨,同比增长23.2%。累计投入资金4050万元,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万亩,完成低产及幼龄茶园改造2万亩,完成无公害茶叶一体化认证面积2万亩。全县茶青产量5848吨,同比增长30.1%,茶叶产品产量1387吨,同比增长32.72%,实现茶业综合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3%。“雷公山茶”被选定为党的十八大专用茶。九十九(大塘)-乌佳(望丰)茶叶产业园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全县肉类总产量6853吨,水产品产量680吨,果品产量5194吨,天麻产量350吨。三是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130万元,实施了郎德、方祥“集团帮扶、整乡推进”及精品水果等扶贫项目46个。启动实施生态扶贫移民工程,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万人。完成《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雷山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兑现各类惠农政策补贴资金9598万元。四是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县现有州级重点茶叶龙头企业4家,山野菜龙头企业1家,实现经济总收入2114.8万元,带动农户3100户1.26万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新增入社社员441户,带动农户943户3700余人。

  报告指出,强化品牌提升打造,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一是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投入资金5170万元,实施西江营上综合服务区场平工程,完成西江景区寨内旅游步道和安全防护栏建设,启动西江村环寨公路、县城游客中心、郎德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雷公山景区、郎德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二是旅游促销成效明显。成功举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2012年中国雷山苗年文化周暨鼓藏节、达地水族乡建乡20周年暨瓜年等系列活动。组织人员到北京等地召开旅游推介会,利用中央电视台、腾讯网等主流媒体为雷山县旅游宣传造势,雷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共接待游客6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9亿元,增长120.5%。旅游产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亿元,增长18%。

  报告指出,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工业经济呈现新亮点。完成红屯堡特色工业小区和乌开工业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羊排、莲花有机食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累计投入资金307万元,完成乌开工业小区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乌开工业小区和红屯堡特色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设。累计为企业兑现和协调贷款资金2.9亿元。招商引资全年签约项目60个,引进工业企业16家。雷山县鸿升纺织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28亿元,增长22.58%。

  报告指出,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城乡建凸显新面貌。完成雷山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羊排至水电南部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江、郎德、永乐3个乡镇规划和12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县城锑厂坡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县城大十字片区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装和铜鼓广场、教厂坝片区、县城水体景观等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设;完成达地乡民族文化广场、道路硬化工程和永乐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县城郎当河口至陶尧城镇主干道、丹江镇省级示范小城镇、西江安置新村等项目建设。永乐、大塘等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亿元。“两违”清理工作初显成效,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控制。累计投入资金2840万元,启动实施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黄里坳隧道建设;完成塔石至达地通乡油路和黄里坳至乌东旅游公路建设;完成通村油路(水泥)建设50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744万元,完成固鲁110KV变电站等城乡电网工程建设。

  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一是教育事业统筹发展。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突破高中、学前教育工程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累计投入资金4258万元,完成西江中学搬迁、第四中学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目标。通过“特岗”计划和公开招考方式,聘用154个充实教师队伍,乡村中小学师资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二是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累计投入资金1217万元,完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和望丰等4个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率先在全州推行县级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6.08%。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完成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考核评估,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45‰,同比下降1.2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8‰,低于州责任目标3.72个千分点,实现了计生“双降”目标任务。三是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基本完成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各类救灾救助、资助补助资金6540万元,发放救济粮279万公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2.44%和95.86%,累计发放养老金96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46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359户,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643套。新增就业19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四是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完成10个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和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西江博物馆、郎德上寨民俗博物馆等实现免费开放。雷山苗族歌舞成功到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钓鱼台国宾馆等进行展演。西江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控拜、上郎德、格头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报告指出,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开局之年,也是“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启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在共性中显特色、在特色上求发展,大力弘扬雷山精神,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现特显优、奋力赶超、推动跨越”发展主基调,按照“一业带三产”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发展主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努力建设“宜居住、宜旅游、宜创业”的和美雷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提出,201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9%以上,力争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80%以上,力争增长150%;工业总产值确保增长30%以上,力争增长40%;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确保增长25%以上,力争增长30%;财政总收入确保增长28%以上,力争增长3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确保增长30%以上,力争增长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确保增长18%以上,力争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增长20%以上,力争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增长18%以上,力争增长20%;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州下达的指标以内。

  袁刚县长最后满怀信心地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雷山的发展充满希望,雷山的前景无限美好,让雷山的森林更繁茂,河流更清澈,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环境更宜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雷山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建设和美雷山,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还审议了《2012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雷山县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和人大、“两院”工作报告。(张希才)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从江30年的山林纠纷历史积案终化解
下一篇:粗心母亲外出忘带钥匙 婴儿被锁家中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