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这间小办公室的四面木墙上,都贴满了报纸,而且纸张已经发黄,最新的一张报纸上显示的日期是“2004年9月13日”。“我已经贴了三层了。”今年49岁的陈登祥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间房住了16年了,因为报纸时间长了漏风,所以每隔几年,他都在旧报纸上再贴一层报纸。“这间木屋很安静,这样,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16年来,虽然有机会搬走,但陈登祥都拒绝了。
“其他老师和学生都搬走了,我反倒图个安静。”陈老师觉得,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他能把工作干好。记者发现,那张简陋的办公桌前,贴满了各种工作安排;书柜整理得整整齐齐;学生的作业本也是整齐地放在桌上,一丝不苟。“他是一个十分细心,而且认真负责的人。”据郭校长介绍,陈登祥工作认真,充满激情,生活却一直很清苦。他一直是学校的骨干,目前任学校教务处主任,主管学校教务,所带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郭校长还告诉记者,2008年该校建了新校区,有几个宿舍空了出来。有人劝陈登祥搬到新宿舍去,但这次又被他拒绝了。他跟校长说:“那边环境好,让新来的年轻老师搬进去住吧,这样他们更能安心在这里上班。而且,这边安静,我习惯了!”
因为是木屋,所以夏天陈老师不敢用电扇,怕引起火灾。“最难熬的是夏天,太热。”记者无法想象,在这样一间空间狭小的小木屋里,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他是如何度过16个酷暑的。但陈老师似乎真的习惯了,“太热了,就出去散散步,或者到外面乘凉。”
放弃南下打工念头 专心教书
陈登祥家位于该镇校场坝村,距学校有8里路。从1986年到1996年,他在村小学任教。之后,搬到关口小学。一开始,每星期他都走着上下班。后来,开始骑自行车。工资待遇,也从最初的每月60元,到每月600元,再到现在每月2100元。“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来了。”陈老师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有的挣了不少钱回来。那个时候,他也曾动了心思,想辞职南下打工。但一想到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和那么多可爱的学生,他又十分不舍,“我作为一个人民老师,要甘于清苦,工作才能干得更好。”他说,是这种理念让他一直坚守到现在。
尽管生活清贫,但面对学校的尖子生和贫困生,他总是忍不住伸手帮忙。今年8岁的三年级学生芸芸(化名)告诉记者,陈老师看到她家十分困难,便常常给她买作业本和铅笔等文具。今年10岁的五年级学生萌萌(化名)学习十分优秀,有时候家里来不及给他买文具,陈登祥总是毫不犹豫地为他提供。“这些都是小事,应该做的。”听到学生们对自己的夸奖,陈老师有点羞涩地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