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人类曾三次走出非洲人类起源再争议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5-10 10:51:44  来源:人民网  



  东非直立人(Homoerectus)的生活场景复原图。他们不再居住在树上,已经学会了使用火

  美国学者利用基因技术挑战人类进化史,中科院院士接受本报专访对此观点表示欢迎

  从44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化石算起,人类谱系的演化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通常认为,人类起源,有两个关键节点———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科学界对此有多种理论假说。学者大多赞同,最初的人类出现于600万到700万年前的非洲,非洲是否是全球现代人的共同起源地,这一点争议严重。

  2月9日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坦普莱顿教授(AlanTempleton)利用基因技术的发现提出,古人类曾经三次“走出非洲”,而不是两次;非洲人种与欧亚人种互相交融,繁衍后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一新的研究成果能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佐证。

  人类都起源自非洲?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同一起源的,人类这个群体也是其中一部分,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达尔文认为非洲的大猿与人类最为接近,从而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而此后的一个半世纪里,通过各地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古人类学家已经就人类起源问题,为我们描绘出大致这样一幅图景:第一阶段大约出现在600万-700万年前;第二阶段是能人(Ho鄄mohabilis)阶段,大约生活在160万-250万年前;第三阶段是直立人阶段(Homoerectus),大约从180万年或160万年前持续到20多万年前;最后一个阶段是智人(Homosapiens)阶段,从早期智人一直到约10万年前进化到晚期智人。晚期智人的形态与现代人类基本一致。

  由于目前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化石仅发现于非洲,因此在科学界,人们比较赞同最初的人类可能出现于600万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但是争议较多的却是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对此,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主要看法———“走出非洲学说”(OutofAfrica)和“多地区进化学说”。

  两种假说都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直立人,然后大致在200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但非洲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15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人种。该学说自1987年首次提出后,得到许多分子生物学证据的支持。然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陆续出土的大量人类化石,在存在形态的延续性等方面都不支持这个假说。

  作为“多地区进化说”代表人物之一的吴新智院士,于1984年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沃尔波夫(Milford Wolpoff)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索恩(AlanThorne)共同撰文,提出“多地区进化说”,主张现代人是在4个地区出现并连续进化,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都有基因交流。

  基因显示非洲原始人三次出走

  直到现在,学界对现代人起源问题还是争论不休。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坦普莱顿将DNA分析方法指向了比晚期智人更早的直立人,希望从另一面揭开现有人种的整个进化历史。在发表于美国《2005体制人类学年鉴》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坦普莱顿便提出大约在直立人阶段,非洲古人类就曾三次走出非洲,其中最早的一次在190万年前。

  四年前,坦普莱顿就曾提出其关于人类起源的新理论,该论文《一次次走出非洲》(OutofAfricaagainand again)发表在2002年3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坦普莱顿于1995年设计了一套电脑程序GEODIS,以此分析了全球各地人口的DNA序列,并试图找出人群之间的基因关系。坦普莱顿及其他研究人员重点比较了10个根据遗传特征划分的区域的人的普通染色体、性染色体、线粒体DNA.分析结果显示,人类在42万―84万年前曾走出非洲,之后又于8万―15万年前再次大规模向外迁徙。

  2005年,坦普莱顿将10个区域扩大到25个区域,结果发现在上述两次迁徙外,在19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有了“走出非洲”的经历,称得上是最早的一次。

  他表示人类走出非洲的这一时间框架正好与化石记录相吻合,因为目前所挖掘出的直立人就是在那时由非洲向外扩展的。

责任编辑:yaoshengkai【收藏】
上一篇:十年发掘迷雾重重最大墓葬身世大白
下一篇:网曝南京外来工人须高中学历 子女才可在当地就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