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雷山县城归人员创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园在西江千户苗寨揭牌。黔东南州常务副州长冯仕文,雷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刚为创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园揭牌。出席揭牌仪式的领导还有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杨事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吴先佳。
据悉,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成功举办后,又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西江已成为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一张靓丽名片,并且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西江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吃、住、行、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或曾满脚泥泞的农民兄弟,或曾流水线忙碌的务工人员,或曾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在创业政策的鼓舞下,义无反顾的回乡创业,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在家乡的沃土上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返乡创业乐章。
其中,侯艳江就是一个典型回乡的创业青年。会上他还作了典型发言。“1999年我初中毕业后,南下打工7年。2008年春节回家,我看到西江有非常多的游客,那次我看到了商机。2009年4月,我办完退厂手续后就回西江开了一家很有品味的农家乐。由于在外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营销策略,当年农家乐的纯收入就超10万元。现在我的侯家庄农家乐,已打制成品牌。今年先后被央视农业频道、央视财经频道报道过。去年的纯收入达到26万元,同时解决了15名当地村民就业。”这是侯艳江乐呵呵告诉笔者。
2007年,雷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西江景区时,将城归人员创业园区一并规划建设。目前园区已建成,软、硬件设施均已配套。园区建成后,苗家乐接待户从2008年旅发大会之前的40户发展到现在的143户,增长3倍多,解决就业岗位1400余个,创旅游收入达1.2亿元。从事餐饮业和服饰出租、摄影等行业,参与农户达272户,仅在观景台从事摄影服务的20多位村民平均每天收入就达到300元以上,月收入在1万余元左右。民族工艺品加工店从2008年前的28家发展到81家,增加2.8倍。西江村白水河养殖基地种养殖户达10户,种植基地500亩,养殖良种土鸡5000余只、山羊1000余头、竹鼠500余只,为西江农家乐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特色苗家菜品,也为基地的每户养殖户带来了平均每年超过5万元的收入。参加歌舞表演的人员从2008年前的20人发展到近300人,增加14倍,农家乐等服务从业人员从260余人发展到800余人,增加3.08倍。目前园区有个体工商户245户,微型企业28家,从业人员2900人,投资2610万元,返乡农民工创业120户,农家乐143户,银饰制作等工艺制作84户,食品和食品加工厂64户。
黔东南州常务副州长冯仕文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创业园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抓好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归人员创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信息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融资服务、技术指导、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不断完善创业园服务功能,不折不扣地落实市场准入、用地、税费、贷款等方面扶持政策。要把城归人员回乡创业作为我州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城归人员返乡创业的统计考核制度和吸引城归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使他们回乡能够发挥所长、服务桑梓,成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要大力宣传创业好典型、好经验及支持创业的好政策,形成竞相创业、和谐创业、促进创业的良好局面。
据雷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胜荣介绍,日后将进一步的制定和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城归人员返乡创业。二是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新增园区规划面积200亩,目前正在营上服务区进行场地平整。三是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创业中心建设,创业中心是为有创业愿望的农户提供创业发展平台,中心内设城归人员培训中心、信息中心、项目开发中心等部门。四是加强园区管理,完善组织机构,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新建园区建成后,可吸纳小微企业百余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00余个,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10000余个。(李雪)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