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凯里有个芦笙村 秀美的芦笙之乡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1-05 09:27:21  来源:新华城市  


 

  组合芦笙,以对笙为领奏笙,在配上三至五支比对笙大的芦笙。新光的大芦笙最高的高达7.6米,堪称芦笙之王。大芦笙可以手持吹奏,在对笙的领奏下和声,其声音浑厚宏大,气势磅礴。主要用于庆典、祭祀等庄重场合。

  新光芦笙匠人还应外地客户要求,还制作母子笙,即一个较大的芦笙配两个小一点的芦笙。制作莽筒、地筒和其他少数民族特殊要求的芦笙。

  有少数芦笙工匠为省内外的旅游景点制作体态小巧模型芦笙,又叫旅游芦笙。还个别有芦笙工匠制作多管芦笙,有15管、18管、21管的,其音阶包含半音。

  新光村制作的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做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5~7支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新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诀窍和绝技,父传子、子传孙, 世代相传,学习者只能在实践中,靠自身的悟性和感觉,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使他们制作的芦笙不仅是乐器,还是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凯里新光成熟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实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潘炳先、潘炳禄都自豪地说,他们制作的大芦笙,除了黄平、雷山等地来购买外,还曾经有美国华人苗族社团、韩国游客、马来西亚、老挝等国的苗族人来购买过。

  在芦笙工匠潘荟州家,他正为贵阳花溪高坡苗族制作笙管为弯曲形状的芦笙,他说一次订单就是300支……

  守护自己的民族符号

  在新光村的芦笙工匠家里,每家每户中无一例外都有了彩色电视机、影碟机、电磁灶、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里面每天都播放着各种电视剧和各式流行歌曲已经掩没了芦笙的声音。新光村还有一批外出打工的青年,他们不可避免地接受沿海地区文化的影响,不知道回来的他们还会对芦笙充满感情与否?

  据了解,芦笙制作费工费时,而且收入不高,民间制作苗族芦笙的事业迅速萎缩。上世纪末,新光村有60多户制作芦笙,现今只有38户了。凯里市的马田村、挂丁村、平中村、青杠村,早年有一批芦笙工匠,现在已经没有人制作芦笙了。凯里地区苗族芦笙制作,仅存新光村。

  新光村有的芦笙工匠也接受柳州、黄果树等旅游景点的要求,转型制作体态娇小的旅游芦笙,这种芦笙虽然也能够发声,但不过是模型小摆设。新光村还有个别芦笙工匠制作多管芦笙,这种芦笙有半音,可以用来吹奏流行歌曲音乐,甚至还可以在一些评比中获奖。制作什么样的芦笙是民间艺人自我选择,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两种芦笙已经脱离了传统芦笙的文化内涵,没有了传统芦笙曲调中崇拜祖先、祈福驱邪、祝福老人、赞美异性等内容。客观上加剧了传统苗族芦笙的濒危状况。

  对此,潘贵生说:“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是汉族文化,新光村一个文盲也没有。”村会计潘学明说:“我们这里60多岁的老太婆都会用中文签名。”我们当即请就在旁边的一个老太签名,她接过签字笔,写下了“潘柔达”三字,说是他丈夫的名字。潘柔达也是一名芦笙工匠。

  忧思和欣慰交织在心里。新光村的孩子,虽然从小都是到汉语的学校读书,直至成年走向社会。但是,在新光村的每一个家庭,他们都还珍藏着祖辈留下的苗族织锦和绣花盛装衣裙。村支书潘贵生和他的弟弟潘思远,还有一批苗族青年,正跟他们的父亲学习芦笙制作技艺。潘炳文、潘炳先、潘炳禄、潘胜兴、潘荟州等一批匠人,无论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们始终不为所动,都矢志不渝地坚持制作苗族传统芦笙。孜孜不倦地守护着他们的民族符号。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侗族琵琶歌
下一篇: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主题词征集获奖名单公告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