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舟溪镇,在凯里市南15公里处,离舟溪镇2公里,新光村聚居着138户潘姓苗族居民,计570多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秀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芦笙文化的滋润,使这里的苗族群众敦厚淳朴,勤劳诚实,能歌善舞。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州人民政府把新光列为全州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之一;贵州省文化厅命名新光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芦笙是一种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芦笙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的圣器。苗族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提到苗族,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苗族芦笙。芦笙已经成为苗族的一个民族符号。
一行一到村里,村支书潘贵生就带着工作人员到“新光村芦笙文化发展协会”的小楼,这是他们集资、筹资修建的一栋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外墙贴了白色瓷砖,显得格外醒目。小楼的底层,摆放着一些制作芦笙的工具器具和原材料,有火炉、风箱、铁砧、钻具、凿具、刀具等等。潘贵生说,本来是准备让芦笙工匠们在这里交流制作经验,向徒弟传授技艺的,由于新光的芦笙制作技艺都是祖祖辈辈父传子、子传孙,代代家传的,一时间都还不能适应公开传授技艺的方式。二楼的布局像是教室,有课桌、椅子、黑板;一面的墙上悬挂5只芦笙,由大到小,自下而上排列,这是一套典型的“组合笙”;黑板对面的墙上,悬挂“新光村芦笙文化发展协会”的布标,下面张贴着会长、副会长和各个兴趣小组的组长的彩色照片,潘贵生兼任协会会长。
说到新光村的历史,潘贵生拿出他们自己编纂的家谱,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到新光定居已有19代人、500多年了。新光人世世代代利用当地出产的杉木、竹子和采购来的响铜,制作芦笙。
说到芦笙的来历,寨老潘胜朝和工作人员攀谈起来,说是亘古时期,天和地浑然一起,地上的人因为非旱即涝,收成不好,总是吃不饱饭;而天上的人却十分富足。有人到天上去看,发现他们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于是,地上的人要回来竹子、杉树等,也制作了芦笙,跳上了芦笙舞。此后,地上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了。还有一个说法,当初,天神不答应送芦笙给人间,他的女儿就砍下一支手臂和另外一根指头送给人间制作芦笙。芦笙的笙斗是天女的手臂、竹管是天女的指头,因此,芦笙的声音是母亲的声音。还有许多其它美妙的传说,例如说是六弟兄各持一根竹管互救互助;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而制作芦笙、制作百鸟衣等等。总之,芦笙文化,已深深根植在苗族同胞的民族心理之中,它蕴含着对先祖的感恩、对农业丰收的祈求、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也体现了他们不屈的民族性格……
在村里,苗族芦笙工匠的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家庭作坊,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捆的芦笙竹、阳山竹、楠竹和已截好杉木。更有繁多的工具:风箱、炉台、铁锤、铁砧、平口凿、微型老虎夹、钢锯、木工锯、园凿、锉刀、圆锉,各式刮刀,长短大小不一的各种铁制通条等,林林总总共200余件。
闻名四海的芦笙杰作
新光苗族芦笙是传统的六管芦笙,主要有簧片、笙斗、竹管和共鸣筒构成。均以声音洪亮,音色优美,外形美观者为佳品。新光的苗族芦笙制作工匠都有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工艺。主要工艺有:加工簧片。这是决定芦笙的音色、音准的关键工艺。工匠用“响铜”铜片在配有风箱的火炉上加热至红白色,然后在铁砧上锻打至所需要的厚度,再根据需要截成长方形铜片为簧片料,再在簧片料上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再细心地用特制小刀刮簧片到合适的厚度。然后将簧片镶嵌在修整好的芦笙竹竿的一定位置上,含入嘴中呼气或吸气,使簧片发声,以判定音准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圆润。如不合适,再对簧片加以修整。工匠们根据所要加工的芦笙规格,加工长短厚薄不同的簧片。每支芦笙要六个簧片,组成一组五声音阶。新光的芦笙匠人有超强的辨音能力,他制作出来的每一对芦笙或者每一组芦笙,各个笙管音阶音准不差分毫。不同的芦笙工匠制作出来的芦笙,均能在一起和谐地吹奏。
制作笙斗。笙斗亦称“葫芦”或笙柱,其上插芦笙竹管,一端为吹口。新光的芦笙工匠在加工笙斗时,摈弃了把笙斗破为两半,挖出内膛后,再用胶粘合,外加套箍的方法。而是先把杉木柱刮削成纺锤形,其大小根据所制芦笙种类而定,使用木工圆凿和和烧红了的铁条来挖内膛,并在前端加工吹口,在上方加工芦笙竹管插口。为便于抠挖内膛,笙斗的末端是开放的,加工好后,再用实木将末端封闭。如此加工出来的笙斗完整性好,牢固耐用。新光的笙斗长度为55厘米左右,便于手持演奏。粗细则根据芦笙的大小而定。
制作笙管。用当地产的芦笙竹为原料。竹竿直径通常为1.2厘米左右,节长40~50厘米。芦笙制作工匠以所要制作的芦笙的共鸣筒的长短大小来截取芦笙竹。以舟溪一带最常见的共鸣筒为17厘米的“对笙”为例,芦笙通高为153厘米,六根竹管长度分别为127厘米、90厘米、84厘米、68厘米、58厘米和46厘米。先将芦笙竹竿在火上烘烤,手工把竹节处扳直,再用通条打通结节。在下端一定位置镶嵌簧片,插进笙斗时,并确保簧片在内膛的准确位置。芦笙竹粗细有差别,新光工匠在制作笙斗打孔时已全面考虑,插进芦笙竹管时,密封性能良好,堪称一绝。
制作共鸣筒。苗族工匠用共鸣筒的尺寸来描述芦笙规格。共鸣筒用阳山竹加工,主奏的对笙上用两个,如果是一组芦笙,5支或7支,另外的3支或4支芦笙的共鸣筒则根据对笙的共鸣筒长短一倍一倍地增加,以其达到和声效果。
工匠们自豪地介绍他们的作品,主要有:对笙,亦称兄弟笙。两支通高为1.53米的芦笙。芦笙场上,常常由两个青年对笙吹奏领舞。对笙声音清脆嘹亮,曲调含义丰富。一对苗族青年手持芦笙走村串寨,看见老人就吹一段祝福的曲调;看见姑娘就吹一段赞美的曲调;看见放牛娃,就吹一段调侃的曲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