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征,首先是以大为美,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再就是以重为美,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银耳环单只最重者达200克。
还有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胸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银饰种类:
苗族银饰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和足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足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文化旅游开发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重视,一些沉寂已久的民间银匠师傅重新活跃起来。如凯里市凯棠乡养小村,几户银匠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于2007年成立了凯棠乡银饰加工协会,所生产的银饰产品还远销到了贵阳等地。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黔东南成了国内最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苗族银匠师傅高超的技艺无疑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雷山县西江镇苗族银饰店铺栉次邻比,游客到西江,必进银饰店。雷山县还在县城建设“银匠一条街”,吸引银匠们在一条街上购买门面和住房,藉以提高雷山县城的文化品位。
凯里市以建设具有苗族侗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落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让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苗族银饰走出大山,落户凯里,并在在凯里大放异彩。一大批制作苗族银饰的能工巧匠来到凯里,他们分布在市区的仰阿莎广场、荷花巷、土产公司商场和三棵树镇的集贸市场。他们租下门面,或个体经营或创办公司,把打造银光闪闪的艺术世界的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还有专家建议,将位于三棵树镇的凯里纸厂闲置的厂房利用起来,集苗族银饰的展览、制作、表演、交易为一体,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银饰中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