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突飞猛进
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7.8万亩,是2006年的5.5倍,年均增长35.5%;茶叶产品产量达1046吨,是2006年的10.4倍,年均增长75.7%;茶叶综合产值达3.8亿元,是2006年的30.3倍,年均增长75.5%。今年1-8月,全县茶青产量5390吨,占年任务的99.81%,产品产值18536.9万元。同时,注重品牌打造,雷山银球茶、清明茶先后获得“贵州十大名茶”、“多彩贵州十大特产”、“上海茶博会中国名茶特别金奖”、“首届国饮杯一等奖”等殊荣。我县2008年被列为贵州省茶叶发展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雷公山绿茶基地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五年来,雷山县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建设投入,城镇建设更加突出特色,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道路硬化率由2006年的90%上升到2011年的98%,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1年的25%。县城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最具文化底蕴及自然和谐的十个小城”。
雷山县城夜景(袁仁林摄)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五年来,雷山县加大交通公路建设力度,累计投入4.5亿元,完成了凯里至雷山二级公路、塔石至达地、西江至朗利等油路改造和建设;实施连城河口至营上、黄里坳至乌东、望丰经南猛至报德等公路建设。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目前,雷山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3.65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公路1.152公里,公路建设速度以每年100公里不断上升,客货运输随之兴起,农村客运班车覆盖全县近70%的行政村。
凯雷公路是贵州山区的一条景观生态路,充分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王远峰)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累计投入1.02亿元,完成薄弱学校改造20所,新建教师周转房9000平方米,完成县示范性幼儿园、县职中住宿综合楼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县第四中学建设和西江中学搬迁工程;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累计投入3500万元,完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县妇幼保健站、9个乡镇卫生院和110个村卫生室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施行,年均参合率达97%以上。
社会管理全面加强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五五普法”通过省州验收,“平安雷山”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4%以上,先后被评为“和谐贵州建设十佳县市”和“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
新起点托起新希望
站在新起点,雷山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现特显优、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作为发展主基调,按照“一业带三产”发展模式,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为全面建设“宜居住、宜旅游、宜创业”的魅力新雷山,走出一条既符合雷山县情和特色科学的后发赶超之路。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保持增长20%以上,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人均GDP达到17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亿元,力争100亿元。
2010年雷山苗年暨西江鼓藏节——民族大团圆
通过做好生态旅游规划,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启动“古苗疆走廊”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研究群众利益共享机制,加强景区景点的规范管理,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抓好“苗年鼓藏节”、爬坡节等民族节日品牌,全面加快打造“全国旅游名县”步伐;通过积极争取茶叶发展资金项目,加强现有茶园管理,提高下树率、增加茶农收入,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做大茶叶基地规模,加快打造“全省茶叶大县”步伐;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突出苗族文化元素,在特色、环境和品位上下工夫,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型、移民安置型、绿色产业型“三型合一”的特色小城镇,全面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快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特色轻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抓好异地发展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加快“有机食品工业园”和“凯里蔬菜供应基地”建设,主动融入凯里市经济圈,加快农业农村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打造艺术精品和加大民族文艺人才培养,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全面加快打造“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步伐,努力把雷山建设成为“人文雷山、生态雷山、平安雷山、和谐雷山、富裕雷山、魅力雷山”。(黄连忠 潘国雄 文寿)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