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60位传承人获此殊荣,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女歌师名列其中。此前的2008年,吴品仙歌师已入围了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行列。
“新传奖”是我国为表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设立的专业奖项。这次“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是从全国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遴选出来的,吴品仙有幸入选。
现年迈67岁的吴品仙女歌师,出生在贵州省黎平县永从乡三龙侗寨,是侗民族中极其普通的一位女性。
黎平县三龙侗寨依山傍水,四面青山环抱,沟深谷幽,峰岭绵延,山林葱翠,古树参天;清澈的三龙河尤如玉带缠绕,贯穿全境,滋润了两岸万物,也孕育了两岸丰富多彩的侗民族民间文化。这里,花桥、鼓楼林立,吊脚楼错落有致,侗歌声声;山水、田园、村落、人家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格局。侗族民歌是这里的主要文化,素有侗乡“歌窝”、“歌海”之称,特别是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
1945年,吴品仙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侗歌气氛尤为浓厚的侗族小山村,以致成长为目前南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侗族女歌师之一。她阅历丰富、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对侗族民歌情有独钟,演唱侗歌能见子打子,随唱随编,自编有《三个代表》、《西部大开发》等侗族民歌。天资聪慧,学歌极快的吴品仙从小就师从有三龙侗寨“三大活歌本”之称的吴卑求、吴廷慧、吴卑五三位歌师学唱侗歌,很受三位歌师的赞赏。
1958年小学刚毕业的吴品仙,被选送到黎平县“民间合唱团”从事较为专业的民歌演唱。“民间合唱团”演唱的侗族民歌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因具备演唱天赋和深厚的侗歌底蕴,1959年7月,只有14岁的小品仙被选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是全县唯一的人选。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她有机会与各民族民间文艺大师和文艺界名人接触,学到了许多在黎平、三龙学不到的新东西和文化知识,为她日后成为侗汉相结合的最具影响力的侗族女歌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前三年,她的精力全部投入学习,后两年,大部分外出演出,跑遍了哈尔滨、沈阳等所有的东北各大中城市。她曾多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演唱“东方红史诗”时,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就座在第六排位子。
1964年,吴品仙从中央民族歌舞团调到黔东南州歌舞团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歌舞团所表演的节目内容根本与她所学的爱之如命的少数民族歌舞没有任何联系,迷茫中她主动要求调州“抗大”校史展览馆当讲解员。1970年她回家过春节时,因那久违了的家乡侗歌重新唤起了她的艺术冲动,与父老兄弟们多唱了几天几夜的侗歌而延误了假期,被单位领导拒绝上班而被迫返乡。
回家乡后,吴品仙在家乡那侗歌的海洋里如鱼得水,再次跟三位老歌师学侗歌,努力吮吸侗族文化精髓,重新补回前几年因迷茫而失去的东西。1978年她复职后,被按排到乡政府负责妇联工作。她一边工作一边仍向几位歌师以及地方上资深的歌师学习,还一边为下一代传授侗歌。
1996年退休,此时的吴品仙对侗歌已有很深的造诣,她决心将晚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侗族民歌事业上,为传承和弘扬侗族民歌献余热。于是,她和好友吴学桂、吴美芳一道,组建了“三龙侗歌队”,举办业余侗歌班,几年时间培养出具有一定侗歌造诣的歌师20多人。2002年,黎平县举办“七一”侗族大歌大奖赛,三龙侗歌队一举夺冠;2003年10月参加黔、湘、桂三省(区)16县的侗族大歌大赛获三等奖。2003年,黎平县申报“侗族大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时,吴品仙带领“三龙侗歌队”10人随行到贵阳参加申报演出,使三龙侗族大歌再次唱响省城。
自2000年以来,吴品仙一直担任三龙小学的业余侗歌教师,为三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侗歌后继人才,使三龙侗歌得以代代相传。2005年,她与三龙几位歌师还收了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生英倩蕾姑娘为学生,教她侗话、唱侗歌,英倩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会了侗话,会用侗话演唱20多首侗族大歌,将三龙侗族大歌再一次推向海外。2008年,英倩蕾征得筹委会的同意,邀请吴品仙、吴学桂、吴美芳三位歌师与她一同参加在昆明召开的,以“侗台语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专题的国际人类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就“侗族村寨歌师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作演讲。
2004年,吴品仙还先后被广西龙胜县、湖南芷江县、新晃县民族歌舞团聘为侗族大歌指导老师;2004年,她和吴学桂、吴恩兰俩位歌师被总部设在贵阳的“世纪风华旅游投资公司聘为5年期限的“侗族音乐研究与传播指导教师。
40多年来,吴品仙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侗族大歌事业,培养了几代2000余名中外侗歌歌手,为保护、传承、弘扬侗族大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唐学章)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