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渠道保障来整合资源
红黑绿,三种茶都经营,在贵州茶企中算极少见的。日前,在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新成立的贵州省茶叶有限公司的展台上摆出了他们生产的三种茶。
生产三种茶,按公司总经理郭小春的话,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贵州丰富的夏秋茶资源。今年该公司计划销售额为150万美金,主要是夏秋茶。
贵州省茶叶有限公司是由我省供销社和湖南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省级直属、社有控股的专业茶叶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这家去年成立的企业将省供销社散在全省的40万亩茶园和茶企整合起来,采取订单合作形式进行销售。
“贵州茶品质不错,我们基地很大,必须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郭小春不担心销售,因为他来自的湖南茶业有限公司保证了销售渠道的通畅。去年湖南茶业公司茶叶销售收入为30亿,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在全国排行第二。
“夏秋茶利润薄,所以大家不愿利用。夏秋茶靠量的积累也能挣钱,渠道做好了,夏秋茶的销售是不愁的,湖南全省产的茶叶不够我们一个湖南茶业公司销售。”郭小春说。“贵州茶农要改变观念,湖南的茶农对茶叶的利用要高于贵州茶农。”
在他看来,我省茶叶出口,贵州茶企在和国外市场对接上还有一定差距。“国内对茶叶的第一要求是口感,国外则是卫生。贵州有出口食品卫生安全许可证的茶企很少,但这是出口的门槛。”
地域品牌的背后
在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期间,开阳县共有34家茶企参展,尽管带来数十种包装各异的茶叶,但茶叶的包装盒上都印着“开阳富硒茶”同一标识。
“‘开阳富硒茶’是我们开阳创建的地域公共品牌。今后,我们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要加强品牌宣传,打造强势地域公共品牌。”开阳县农业局局长黄家纯说。
开阳县被誉为“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土壤内的硒含量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这是开阳县茶叶的最大优势。然而在过去的茶业发展中存在规模小、品种单一、产业链短、品牌不够响亮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开阳县将实现全县茶叶生产总面积30万亩,并把做强品牌与扩大种植规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扩大“开阳富硒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茶博会上类似“开阳富硒茶”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都匀毛尖、贵定云雾山等,他们都在全力打造地域公共品牌。由此,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化、产业品牌化的重视和支持可见一斑。
推销茶也是推销山水
印江茶漾,翠峰飘香。7月13日至15日,“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在贵阳举行,参展的印江“梵净山翠峰茶”以其色香味俱佳优势,备受省内外专家、媒体和客商青睐。
“好茶,好茶!口感醇厚,气味清香……”现场品茗的浙江客商张宏赞不绝口。在1号展馆里,前来品、说、看印江“梵净山翠峰茶”和“梵净山绿茶”的专家、外商和市民们络绎不绝。
短短3天时间,印江现场销售和预定翠峰茶金额达68万元,发放赠品2600袋,宣传资料5000份,宣传茶叶的扑克2000副。
好山好水出好茶。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终年云雾缭绕,日照少,独特的地理、土壤、气候和无污染的环境,酿造了品质优良的绿茶。
近年,该县按照人均1亩茶的目标,坚持“选好茶区、茶地、茶农、茶苗”“四个选好”原则,已建成茶园24.6万亩,投产茶园8.5万亩,引进和培育茶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1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今年,春茶产量达3300吨,产值2.82亿元。目前,茶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县茶叶局局长田儒康介绍,到2016年,印江实现人均1亩茶,年综合产值25亿元以上,解决常年就业20万人以上,力争使“梵净山翠峰茶”进入“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民族文化让人耳目一新
茶博览会参展商品从茶的衍生品到与茶相关的工艺品可谓是应有尽有。不同风格的展厅体现出各种民族文化,让人耳目一新。
在某公司的展区,这里没有一片茶叶,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矿泉水瓶的“饮料”,据介绍,这些产品是绿茶的衍生品——茶多酚和用茶叶提炼的精油,这种高科技产品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这些产品饮用简单,开盖即喝,不需要繁琐的泡制过程。
在一个名为“台湾民谣”的展位里,用陶瓷制作的十二生肖小挂件,神态各异,小巧精致。小挂件里有一颗用陶瓷做成的铃铛。晃一下小挂件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展位负责人介绍,这些小挂件都是用茶“养”了一段时间,凑近一闻,有股淡淡的茶香。
黔东南展位装饰得非常独特,坐在屋顶翘起高高长角的吊脚楼里,泡上一杯银球茶,看着苗族小伙和戴满银饰的苗族姑娘跳着民族舞蹈,宛如走进黔东南的苗族村寨。
印江展区里的摆设别具一格,展厅里摆着6张石桌,桌子配上4张石凳。每个石桌按梵净山著名的蘑菇石精雕细琢,仿佛是蘑菇石的缩小版,乍一看好像是人们坐在梵净山上喝茶闲聊。
外国友人在贵阳展位品饮绿茶。
茶博会开幕现场。
“茶艺大赛”精彩文艺表演。
黔东南州的茶农穿着民族服饰促销。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