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云上苗胞绽放笑颜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24 10:10: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鸟笼之乡”卡拉村村民在检查鸟笼质量。 


  一部名为《云上太阳》的影片近来在国内外上映,大山深处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苗家风情之外,锦鸡舞、古法造纸等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征服了观众,很多人想到电影里那个地方去看一看。

  6月4日,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美丽的地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

  人口不到16万、苗族人口占85%的丹寨县,拥有古法造纸、苗族蜡染、锦鸡舞、苗族贾理、鸟笼制作、翻鼓节、百鸟衣等7项国家级和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富程度令人惊叹。

  听说南皋乡石桥村用古法生产的手工纸不仅被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列为专用纸,而且远销海外,我们决定一探究竟。

  正值雨季,深山里的村寨水汽氤氲,云雾缭绕,如世外桃源。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石桥村而过,一进村口就看到一家商店,店里销售各种纸产品,白皮纸、彩色纸、灯笼、纸伞……最让人喜爱的是一种饰以绿叶和各色花瓣的花草纸,本身就是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处溶洞,水声淙淙,洞口前倾形成一个天然的造纸作坊,一中年汉子站在纸浆槽前抄纸,上下、左右几下,一张匀薄透韧的手工纸就成形了。“溶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造纸。我们造纸的工艺跟《天工开物》记载的基本一致,原料是山上野生的构树皮和溶洞里流出的天然泉水,1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一位熟练工人一天可以抄300张纸。”作坊主人、古法造纸第十九代传承人王兴武介绍。

  王兴武是村里的名人。石桥村有造纸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遭遇机器纸的冲击,村里许多人放弃了手工造纸,他花了两年时间反复试验,终于在传统白皮纸的基础上,研发出彩色手工纸,打开了市场。在这之后,他又研制出“迎春纸”系列,因为保存时间长(据说可保存1500年),获得国博和国图每年300万元的订单,专门用于修复古籍等。现在他的作坊雇用80多个村民,生产的手工纸达160多种,远销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2006年,石桥村古法造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村按照“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建立造纸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村里现有2家古法造纸合作社,年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创收3万元以上。

  采用“支部+协会+农户”等形式,丹寨县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蜡染、古法造纸、鸟笼等产品加工,在此基础上发展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既保护了非遗,又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连绵的青山中兜兜转转一两个小时之后,一个苗族村寨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座座木楼错落有致掩映于绿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村里干净整洁,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这里就是被称为“鸟笼之乡”的卡拉村。2007年卡拉村的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制作鸟笼,把小小鸟笼做成了一项产业。

  走进一户村民小院,石榴花正艳,堂屋里女主人蒙花春和侄子正在忙着加工鸟笼,随着熟练的动作,竹篾被拉成细条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后,合作社提供材料、负责销售,加工一只鸟笼可以赚到20元,比种地强多了。”蒙春花告诉我们。

  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和介绍,卡拉鸟笼是纯手工制作,最贵的鸟笼能卖到8000元。在支部和合作社的带动下,村里从事鸟笼生产的农户已从1995年的10户发展到现在的122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鸟笼年产量也由过去不到1万只增加到如今的16万只,年产值约800万元。全村从事鸟笼加工的农户人均月收入达1800至3000元,最高的可达5000多元。每生产一只鸟笼村里提取1元钱作为公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等,去年提取的公益金达10多万元。

  锦鸡舞、古法造纸、蜡染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后,知名度不断提升。慕名到丹寨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农民办起了农家乐,仅卡拉村就有6家,2011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收入45万元。

  在丹寨,像石桥村、卡拉村这样的特色村寨还有不少,蜡染艺术之乡扬武乡排莫村、锦鸡舞艺术之乡排调镇麻鸟村、芒筒芦笙艺术之乡龙泉镇排牙村……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龙治刚向记者介绍说,丹寨县每年从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非遗的传承、发掘与整理;同时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非遗发展基金;设立200万元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注册了“锦鸡舞”、“给哈舞”、“石桥古法造纸”等6个文化品牌注册商标……“丹寨正在走出深闺,展现她的魅力。”(施娟)
 

责任编辑:yangyi【收藏】
上一篇:苗族歌手子夕重磅推出新歌《西江爱情故事》
下一篇:水族的素食端午节(图)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