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家讲,明清时候思州(岑巩古名)盛产的桐油、花生、茶叶等农特产品久负盛名,这条路上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当地乡村耆老说,1968年以前,这条路一直都是镇远县江古乡村民下思州府赶集的必经之道,长达10余公里道路全部用青石板镶嵌而成。
石碑高75厘米,宽43厘米。石碑最上面刻着“永興橋碑”四个字,依次往下整齐刻着百余人捐款人姓名。工作人员现场先考证了石碑碑文,而后向杨昌国老人详细询问了石碑发现过程,认为这块石碑对于研究思州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他们将会请专家做进一步鉴定。
推断:此处或为商旅交通要道
工作人员判定,这座碑叫功德碑,在我国古代非常常见,即使在现在,这种形式依然存在。特别是寺庙里非常常见,因为寺庙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募捐建成的。
据了解,在我国古代,民间修建某项大型公共设施,比如造桥修路、建寺庙等,往往因为耗资巨大个人无法独立承担,就会发动当地的乡绅大户或沿途客商募捐。
为此,笔者采访了岑巩县当地土专家、人称“思州通”、原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透松老人,“岑巩古名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思州文化有很多难解之谜,民间发现文物的几率非常大。”
“当地为何取名封神呢?从石碑上捐款人姓氏来看,范、何、金、曾、蒋等20余姓氏自今村里都找不出一家,难道是当时外乡人来这一带做生意时捐钱修的吗,那为何这些外乡人要跑到这偏僻山寨里来做生意呢?”工作人员推断,封神组当时或许就是一条重要商旅交通要道,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
提醒:挖到文物要及时上报
据了解,该石碑属于《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文物保护范围,原则上归国家所有。按照规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发现人需要对出土的物品进行妥善保管,并上报文物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对于所有权人不明的遗失物、埋藏物、隐藏物,应送交国家有关部门,自有关部门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其他没价值的物品,则归获得人所有。(杨政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