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墓坐北朝南,现场只有碑体的三部分:碑帽、碑面和一条夹杆。由于时间久远,碑面歪斜,中部断裂,风化严重,大部分字迹模糊,碑帽后翻于坟头,夹杆离位斜倒向右侧。墓碑周围长满了荒草和灌木丛,显然是一座被人遗忘久远的墓冢。
经过仔细辨认,我们看到碑面上只有竖排的两行碑文,正中间稍大一排碑文只看清“受皇恩……八十五岁……吴公……墓”几个字,右侧稍小一排碑文只看清“雍正元年”几个字。
当时,在场的人都无法解释碑文所指的墓主身份,只是觉得此墓十分怪异,墓主很可能大有来头,身份特殊。
此事非同小可,笔者向当地有关部门领导汇报此事,引起高度重视。
当地学者考释是“张皇后墓”
马家寨发现又一神秘墓冢的信息传出后,岑巩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杨政权到马家寨考究碑文,认为是吴三桂的结发妻子“张皇后墓”。
这一判断在当地文化学者中引起不小的震动。
2010年9月1日下午,当地文史学者5人,进驻马家寨,对神秘墓碑进行反复探测和考证。
据现场测量,这个墓碑,面高80厘米,宽44厘米;成三角棱形立体图形的碑帽长42厘米,宽20厘米,高8厘米;墓碑左边夹杆长82厘米,宽78厘米,与陈圆圆墓碑相比,其碑面高、宽均大得多。
通过对碑文进行两天反复考认,其间采用了水印辨析法,借助阳光反射作用考认和宣纸拓印研究等多种手段,最终推断碑面两行碑文如下:
中央正文:“受皇恩御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張君后墓”
右边侧文:“雍正元年歲次癸卯季春廿七藏立”
碑文一出,有人立马联想到了吴三桂的结发妻子张氏。
当地学者将考证发现的结果经过媒体报道后,立即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引起北京清史专家的高度关注,有学者不断打电话来追问此事。
清史专家考证为吴三桂墓
吴三桂结发妻子“张皇后墓”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人物传记组副组长李治亭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滕绍箴感到异常兴奋,两位学者多次致电岑巩县委宣传部,要求再次到马家寨考证。
2010年12月9日,两位70多岁的高龄学者冒着冬寒专程飞抵贵阳,然后长途奔波第二次来到岑巩县。
12月10日一早,两位清史专家再次深入马家寨对神秘墓碑进行仔细考究,碑文真相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们考究的两行碑文是:
正文:“受皇恩颐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墓”
侧文:“雍正元年歲次癸卯季春廿七□□”
由于数百年风雨剥蚀,标明墓主身份的两个关键字无法用肉眼在现场辨识出来,两位教授把碑文反复拓印下来,带回北京反复研究。
滕绍箴教授说,“这个碑文面世两年有余,无人能够通解,直到2010年12月,经过我们现场考察,昼思夜虑,潜心研究、考证,才得到通解。”
两位教授通过对吴三桂墓碑碑文的详细考察分析,查阅众多史料推断,最终确认其碑文正文为:
“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
据滕绍箴教授考释,其中,“受皇恩颐养”指的是“受皇天之恩眷顾,颐养天年”;“一次”指的是大周太祖高皇帝,暗指创业之主,因为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云南昆明即位时,追认吴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八十五岁”指的是吴三桂卒于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硕甫”为吴三桂的字。
两位教授将他们的考证成果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陈圆圆后传》(岳麓书社出版)等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发表后,在全国清史学界产生强烈震动,引起百家争鸣。
5月25日至27日,由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清史研究室发起,在岑巩县召开 “全国首届贵州·岑巩陈圆圆吴三桂史迹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北京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等10余家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岑巩县,结合实地考察和现场访问、调研,就该县马家寨发现的吴三桂后裔、陈圆圆墓和吴三桂墓等问题展开研讨,认定马家寨后裔确系吴三桂子孙、陈圆圆最后归隐地在马家寨、吴三桂墓在马家寨证据充分。
由此,隐匿在马家寨300余年的吴三桂墓、陈圆圆墓、马宝墓、吴应麒墓等一一得到考证。清史专家认为,这些考证成果,填补了中国清史的一段重要空白,通过新华社、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为天下众人所知。(张维军)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