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寻得清泉润民生——探访抗旱打井现场(组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9-09 10:16:20  来源:  



  40台钻机分赴26个县市 技术人员:我们每天追着旱情跑

  9月5日下午4点,安龙县新安镇舍寨村,自从8月12日进场以来,钟秀郎机长和打井队队员,已经在这里连续作战20多天,当天,钻井深度已经超过120米,一股股浑黄的水柱不时从井口喷出,钟秀郎说,估计在第二天,钻井就将结束。这口井估计日出水量在500吨左右。喜讯让围观的村民已经开始憧憬:水打出来以后,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将井水引到山上的蓄水池,再用管道引入每户村民家中。

  自从今年春节,钟秀郎就没有回过家,尽管他家就在兴义。“旱情发生前,一直忙于设备检修,旱情发生后,更是不可能回家。”他说。交谈中,钟秀郎心痛起钻井机来,”机器也累啊,它们更是需要连轴转。

  年过60的任兴荣是空压机操作技术人员,已经退休的他通过返聘,重返抗旱一线。空压机是打井队采用的先进技术设备,目前,111地质大队11个钻井队总共配备了3台空压机,这就需要任兴荣在各个钻井队之间来回穿梭。从8月上旬开始,他和空压机已经“造访”了5个钻井工地。

  每一个打井小分队都在和旱情赛跑。下午5点,当记者赶到安龙县的一处打井工地时,才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当地打井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打井队已经移师安马村,展开新一轮的打井。

  一个小时后,在安马村的钻井平台边,打井队机长焦洪对记者说,当地原有一口泉水,如今已经基本干涸,打井用水也要依靠村民守候一夜,断断续续抽到打井现场。所以,“打井只能连续作战,哪里能歇气呢”。钻井平台不远处的稻田里,一顶救灾帐篷,成为焦洪和打井队员的住处。“这顶帐篷,是去年在普安抗旱打井时,当地政府支援的。”焦洪说。

  9月5日晚7点,在安龙县城,记者追上了111地质大队副大队长王志平。

  尽管早在几天前,记者就已经和王志平初步约定在贞丰对他进行采访,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9月5日当天,由于旱情紧急,王志平一直在黔西南各地奔波,指导各个打井分队的钻探。整个白天,他只能通过电话和记者保持联系。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追着旱情跑。”王志平这样向记者表示歉意。

  王志平负责毕节、黔西南、黔东南三地的抗旱打井总体协调和打井定孔,每一口井的钻孔的具体位置,需要他和技术人员通过分析地质水文条件和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决定。

  旱情紧急,每天,王志平的电话基本上没有“歇息”的时候,哪里的抗旱打井有技术需求,王志平就得往哪里赶。

  9月5日晚上10点,记者告别王志平,从安龙赶往贞丰。道别之时,王志平说,第二天他们将赶往兴仁,同时由于黔东南旱情持续发展,还要组织4台钻井赶往施秉等地。

  据统计,目前,共有10个地勘单位的40台钻机赶赴全省各地,展开抗旱打井工作。

  采用国际先进技术 既能打得快还能打得准

  以前用常规钻,打一口井需要40天,现在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打一口井可以在一个星期左右完成。

  谈起抗旱打井,王志平很是自豪。

  从2006年开始,贵州省地矿系统引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气潜孔锤打井技术,大幅提高了打井效率。

  通过空压机向井内吹入高压空气,使钻头像冲击电钻一样,将坚硬的岩石击碎,同时石渣被高压空气吹出井外,不再需要打两三米就要提起钻杆取岩心。钻井进入地下水层后,喷涌而出的水柱,能将附着在井壁上的泥土等物洗得干干净净,也节省了抽水“洗井”的时间。“以往有些井连着抽4、5天还是脏水,现在几个小时到一天时间,就能抽出清水。”王志平说。

  打得快,还能打得准。目前,省地矿系统打井成功率超过80%,王志平说,多年来,地矿系统积累了丰富而详尽的水文地质资料,为寻找地下水提供了指向明确的“地下地图”。同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定孔的准确性。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了解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探和测试方法。水利物探是在所选区域两头拉几条直线,两头钻探后通电测电阻。“如果地下有水的话,就会呈现低阻状态。如果全是岩石,那么地下几乎全部都是高阻,那就宣告这里没水。

  多项国际先进技术的护驾,使得贵州抗旱打井一次次又快又准打出清泉,润泽民生。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民族运动会今在贵阳传递上演“九门迎宾”
下一篇:30个"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我州11村寨入选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