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专利转化为产业程度偏低 近7成专利只开花不结果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7-21 09:33:34  来源:  

 

    据贵州都市报消息 麻江县民间医生徐荣高有两个中医专利,他期盼着有朝一日专利得到开发利用,但是,如今专利到手已5年,却还是一纸文书。

  专利只有在转化为产业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率服务社会,但记者近日从黔东南州科技局获悉,该州目前专利转化率仅有36%左右。

  有心栽花花难发

  来自麻江县的徐荣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医生,擅长治疗烧烫伤以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

  2005年,他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将自己掌握的用于治疗烧烫伤的汤药以及治疗颈、肩、腰、腿筋骨疼痛的中药酒剂用于申请专利。2007年,拿到了专利证书。

  掐指一算,老徐拿到这些专利已有5个年头,但是,专利还处理自用状态,就此,徐荣高也感觉到很遗憾。在接受采访时,他几次说:“我是有心栽花花难发……”

  数据显示,1985年我国专利法颁布实施至今,黔东南已拥有专利394件,而在这些专利中,成功转化为产业的并不多。“据初步统计,黔东南的专利转化率仅有36%左右。”黔东南州科技局副局长刘德卓说。

  无钱转化是主因

  为何出现专利转化率低的情况呢?

  结合自身情况,徐荣高总结出了几点原因。

  “首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资金进行开发。”徐荣高说,制药审批的门槛是很高的,它要求专利权人必须建有厂房、购置设备设施……这些投入没有几百上千万,是做不下来的。此外,进入临床阶段,还需要2—3年的“考察时间”,“在时间上也同样玩不起”。

  其次,他长期在民间行医,缺少与制药企业或者药业老板沟通的渠道。“有时候,想找人合作开发,都没有这样的条件。”

  黔东南州科技局副局长刘德卓说,黔东南州专利转化率低,除了资金问题外还有其他原因。在黔东南州所有的专利中,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居多,发明专利则相对比较少,由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拉动不大,所以转化困难。

  “此外,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刘德卓副局长说。

  在采访中,一些专业人士也对目前知识产权机构被弱化现象表示担忧。近年来机构改革,各县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与教育局合并,形成了教育科技局,合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教育系统体系庞大,工作繁多,两者合在一起极有可能出现“重教育、轻科技”的现象。

  最近,只要打开黔东南州科技局的网站,就会看到一则标题为《黔东南州设立知识产权产业化奖》的科技新闻。

  黔东南州科技局知识产权科科长杨军彤告诉记者,为了推进知识产权运用转化,黔东南州决定从今年起设立了知识产权产业化奖,每年评选一次,总数8个,不分等级,每一个奖金为5万元。主要授予将知识产权运用于经济建设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公民和组织。

  贵州仰阿莎民族工艺品公司的负责人孙燕华说,他做民族工艺品已有10多年时间,像这样的奖励措施以前从未有过。

  孙燕华是将专利转化为产业的典型,他目前拥有专利16个,几乎每个专利都已成功转化,其中“鼓楼”、“风雨桥”以及“鼓楼和风雨桥”组合等专利(实用新型)转化得比较好,印制有这些专利图案的民族工艺品远销上海、广州、泰国以及法国等。

  但是,也有一些专利持有人认为,仅仅靠奖励还是无法改变专利转化率低的现状。“奖励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它体现出来的是政府对专利工作的重视,也能激起部分专利持有人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徐荣高说,但是,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大对专利开发的扶持力度,从资金上扶持、从政策上扶持。同时,知识产权部门要搞好跟踪服务,为专利权人当红娘,搭建交流平台寻找合作伙伴……(罗茜)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国家烟草专卖局检查组到天柱检查烟叶特色化工作
下一篇:省远程教育督查组到台烈镇督查指导工作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